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魏晋不服周笔趣阁 > 第195章 上桌吃席1(第1页)

第195章 上桌吃席1(第1页)

既然是朝廷下的调令,要在白露之前赶回洛阳,那石守信也不得不立刻动身,启程奔赴洛阳。

这次回京,除了卫?想跟着去洛阳看看伯父卫?外,还有慧娘的兄长苏绍也一同前往,据说是有些政务要跟司马攸接洽。

。。。

春分一过,耕心节的鼓乐便在各地村寨响起。莲塘里这日格外热闹,清晨五更天,村口石碑前已聚满了人。老少皆穿新衣,手中捧着油灯,静候日出。陈阿六拄着拐杖立于碑侧,须发如雪,目光却清明如初。他身后站着百余名少年,皆是屯垦兵团新一代子弟,腰佩短刀,肩扛铁锹,准备在今日宣誓入“半耕半防”之列。

太阳刚跃出山脊,钟声三响,孩子们齐声诵读《治理律》第一章:“凡民有地者,当以工养之;无地者,可申领公田,三年免税。”声音清越,如溪流穿林。随后,老师取出一卷红绸包裹的文书??正是当年袁熙亲笔所书《江左基层治理律》的原件复刻本,由建康太学特派使者昨夜送达。她将其高悬于讲台之上,点燃香烛,率众行三拜礼。

“此非祭一人,而是祭万民之心。”那句话再次被朗声念出,字字入耳,仿佛穿透三十年风雨,直抵人心深处。

仪式毕,百姓散去劳作,学堂却未歇息。今日课程特设“耕心讲堂”,由李知微亲传弟子、现任惠民考绩院左参议沈云娘主讲。她年近五十,布衣素裙,胸前挂着一枚铜牌,上刻“民考合格?永康二十年”。她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缓缓开口:“你们知道吗?十年前,就在这个村子,有人想烧掉我们的课本,说我们教的是‘伪学’。”

孩子们屏息听着。

“他们觉得,读书识字是贵人的事,种田的、织布的、打鱼的,不配学法律,不配懂权利。”她从案下取出一本焦边残破的《识字篇》,轻轻放在桌上,“这是当年被火烧过的课本,只剩三页。可就这三页,救了一个小女孩的命??她用上面学来的‘人身保护权’条文,阻止了族长把她卖给豪强做妾。”

教室一片寂静。

“后来呢?”一个男孩小声问。

“后来,李大人带三百名夜读堂毕业生南下会稽,把那些纵火的人一个个抓起来审判。她说:‘只要法律尚存,就没有谁天生高贵。’”沈云娘站起身,走到窗前,指着远处金黄的麦田,“你们现在能上学,能吃饱饭,能在生病时去医馆拿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

课至中途,忽闻村外马蹄急响。一名骑兵飞驰而至,翻身下马,递上一封加盖御玺的急件。陈阿六接过拆看,眉头微皱,随即镇定如常。他将信纸折好收入怀中,只对身旁少年低语一句:“北方胡部叛乱,朝廷召我即刻赴京议事。”

消息并未声张,但到了傍晚,村里已有风声。晚饭后,几个老人聚在祠堂前议论纷纷。有人说匈奴残部勾结鲜卑旧族,在朔方起兵,攻陷两城;也有人说此次叛军打出“复古清谈、废除工分”的旗号,竟吸引不少流民响应。更令人忧心的是,军中已有将领按兵不动,称“文官治国,武将何用?”。

“这不是打仗的问题。”赵固之子赵承业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冷笑道,“这是心病。年轻人忘了是谁让他们吃得上饭,穿得上鞋。”

夜深人静时,陈阿六独自登上村后小丘。那里有一座无名坟茔,墓碑简单刻着:“王衍公曾歇脚处”。他放下拐杖,席地而坐,仰望星空。良久,轻声道:“老伙计,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咱们拼了一辈子,难道真要看着它一点点烂回去?”

无人应答,唯有晚风拂过麦穗,沙沙作响。

次日清晨,朝廷诏令正式传遍天下:因北疆动荡,暂停今年科举殿试,所有候选官员须先赴边境参与屯防半年,方可授职。同时,皇帝下诏重申《三问策》,并宣布启动“民心测评”全国巡检,由惠民考绩院派出十八路使团,深入州县查访实情。

李知微虽卧病在床,仍坚持审阅每一份奏报。她的房间堆满竹简与纸册,床头挂着一幅地图,红线密布,标注着各地夜读堂数量、婴儿死亡率、土地纠纷案件数。侍女劝她歇息,她只是摇头:“我若闭眼,谁替那些说不出话的人说话?”

某夜,她梦见袁熙站在雪中村塾门口,依旧穿着那双破鞋,笑着对她说:“水已经浇下去了,别怕。”她惊醒过来,泪湿枕巾,却忽然唤人取来笔墨,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火种不灭”。

这四字被制成横幅,送往全国各地夜读堂悬挂。民间传言,说是李大人临终遗言,实则她尚存一口气,只为等一件事??北方战事的结果。

三个月后,捷报传来:叛乱平定。领军主帅并非出身将门,而是原夜读堂教员、现屯垦兵团副指挥使周砚秋。此人本为寒门孤儿,靠“袁熙奖学金”进入太学,专修《灾害应对律》与《军事协同法》。他在战场上不用猛攻,而是先开粮仓赈济流民,再以《评议权》条款说服胡人部落自组监督会,分化敌军。最终,不费一箭,降服三万叛众。

凯旋之日,百姓夹道相迎。有人献花,有人跪拜,更多人高呼:“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