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知衍无奈叹气,“好,我给你找,但找回来你打算怎么办?还像以前那样吗,这种事有一就有二,她再跑了怎么办?还是说你能狠下心来,舍得拿手铐铐了她,锁在家里……”
话音未落,就被谢鹤逸切断了通话。
宁知衍的话虽然不中听,但有一点,谢鹤逸不得不承认,虽然他平生最恨被人掣肘,可孟臾的存在本身就让他进退维谷,近不得,远不得,硬不得,软不得。经此一役,他似乎变得更加被动了。
微风吹来枝叶的沙沙声和空气中熏人的金秋桂子香,看起来小巧玲珑毫不起眼的花朵香气聚起却能摄人心魄。
孟臾将视线从扇庄院中那两颗桂树上收回,转到室内。今天有地方电视台的记者来找邵爷爷做关于腰扇技艺的专题采访,她负责接待陪同。
邵爷爷介绍道:“腰扇和团扇一样,形状有圆形和不规则形状,扇面一般能用绸缎,真丝印染,真丝刺绣,还有缂丝装裱,你像这把麈尾扇,扇面就是纯细竹丝……”
摄像大哥的镜头扫过摆满半成品腰扇的工作案,拿话筒的记者问:“那这项工艺现在市场好不好?传承情况怎么样?”
“销路方面,我不太清楚。但说到底,扇子是引风之物,功能性决定了它的销量必然会受季节影响,马上天气转凉,也要进入淡季了。传承方面,早就不是之前代代相传的模式了,我们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感兴趣,主动来学的——”邵爷爷和蔼地冲孟臾摆摆手,“小孟啊,你过来。”
他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道:“我这位小友就是南江大学的高材生,来这里不光学习技艺,还做一些理论研究。”
“你好。”
孟臾走到近前,轻笑着对记者说:“市场销售方面的情况,稍后您可以咨询我们扇庄的负责人邵启冬先生。”
那位女记者连忙趁热打铁问道:“那现在方便请他过来一下吗?”
“稍等,我问问他。”孟臾点头,拿出手机联系邵启冬。
邵启东收到消息,很快就赶到了扇庄,他本来不爱这种“出风头”的场合,和孟臾配合下来还算沟通顺畅。
采访结束时,栏目组的制片人提出要拍张大合照,不单是为了留念,还要发到他们据说流量很大的公众号,为本地传统技艺做宣传。
孟臾本可以找借口躲开的,毕竟她并非主角。拉拉杂杂一堆人,谁也不会特意注意到她不在场。
邵启东却突然扬起手招呼她:“小月,来拍照!”
孟臾只是垂眸思索一瞬,便扬眉站在了队伍里邵启冬身旁的位置。
第33章烟雨中
一场冷雨过后,天气彻底凉了下来。
时至今日,腰扇虽然已经演变成工艺品,配饰用途大过功能性,但淡旺季难免还是要受温度影响。
在田欣七拐八弯的关系网牵线下,有个古装电视剧的制片人对此很感兴趣,连续来镇上考察了好几次。若是和他谈成,不仅不用再发愁整个四季度的销量,或许还能起到规模化的带动效应,眼见有戏,连一向不太热衷于俗务的邵启冬都开始上心起来。
扇庄代表和制片人赵润年一行人的见面安排在镇上吃本帮菜的餐馆包间。
点完菜,赵润年朗声笑着提议道:“邵总,今天咱们就别喝酒了,前阵子体检,我肝功能指数超出正常三倍多,医生说再不节制,下一步就是肝硬化。”
事关健康问题,邵启冬虽好酒,却并非劝酒之人,自然无不应允,客气问:“要不请赵总尝尝我们当地的云雾茶?”
“喝茶行啊。”赵润年点头同意。
孟臾与邵启冬交换过眼神,出去取了茶叶和茶具。
邵启冬静静看她在桌前落座,将茶盘上摆放的杯子一只只拿下来,接着侧首点着泥炉子,温上水。起火、扇炉、洗杯,提壶顿杯,动作不紧不慢,行云流水般娴熟,手指自始至终稳稳当当捏在薄薄的瓷胎上辗转,从水沸到出汤不过几十秒的时间。
赵润年接过茶盏,还没入口,就先忍不住叫了声好,由衷赞道:“我上部戏是个电影,导演要求高,为了镜头写实,让女主角提前一个月学怎么泡茶,正式开拍时还嫌烫手,近景远景要拍许多遍,你们都不知道她在片场失手砸碎了多少杯子,浪费预算还在其次,一模一样的茶杯补都不好补。小孟这手功夫,一看就是家学渊源,专业的。”
孟臾莞尔:“赵总过奖了,其实我……上学时勤工俭学,在茶馆打过工。”
赵润年开怀大笑,“原来如此,那我也不算看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