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性直接將李氏和她的两个女儿送过去,去朱先安院里当个长工。
这小子虽然和自己一样好色,但对待女子,以及自家的奴僕很大方。
李氏跟著他,他又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也不怕李氏受到欺负。
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这隨口一言,不知给朱先安带来多少苦恼。
朱元璋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建立在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情报上的。
那就是鶯儿的卖身契,已经落到朱先安手里了。
知道这件事的,除了赵云裳和朱先安他们两个当事人,这世上再无一人知晓这个秘密。
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检校和仪鸞司,不是神仙,他们也不知道。
朱元璋是知道赵云裳和鶯儿的存在的。
他的记忆力极好。
一方面,他这两天才看了检校司送上来的摺子,里面记录了朱先安和赵云裳主僕两人的点滴事情。
虽然不尽详细,但对大致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
另一方面,他模糊记得,早些时候。
龙江提举司的副提举赵船,是他还在当吴王时,亲自提拔的匠人。
赵船这小子,当时还是贱籍,自己看他能读会写一些字,將其一步提拔为从九品的官员。
再之后,赵云裳就出现了。
当时是一个扬州还是杭州的木料商人,为了巴结赵船,揽到龙江提举司的工程,送了两个女人给赵船。
这两个女人,就是赵云裳和鶯儿主僕。
赵船胆子小,没收,又不敢拒绝那背后有人的大商人。
最后將事情报到他这里,让他帮著拿主意。
所以,最终才有了,赵云裳脱贱籍,成为良籍,赵船对其不闻不问的隱秘之事发生。
这件事,是他亲自给赵船想的办法。
知道的人不足一掌之数,连当事人赵云裳主僕都不清楚。
对於李巡检这些日子的做法,朱元璋说不上什么感觉。
说恨,过了。
说很欣赏,也过了些。
他能出人出力出铺子,而且只占了铺子半成的利,说明此人是个知道分寸的。
合乎君子爱財,取之有道的道理。
况且,皇后那里已经说过了,要將坤寧宫的玉牌赐给李巡检。
自己再坐看他霸占“民女”,是不是太恩遇他了?
而且,出身底层的朱元璋,总觉得不对劲。
他觉得李巡检作为检校、巡检,是他治下的官员,不该拿这笔钱。
只是出了铺子,也出了力,又只拿了半成利,似乎也说得过去!
这种矛盾感,让他做出了將李氏送到朱先安家院子中的决定。
而不是对李氏不闻不问,坐看李巡检霸占李氏之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