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青山区中医文化宣传周启幕 > 484怯战求和(第2页)

484怯战求和(第2页)

他将镜面按向谢昭明额头。后者惨叫起来,身体迅速老化,皮肤龟裂,最终化作一具干尸,跪倒在高台之上。

大战结束。

幸存的少年们相互搀扶着走出地宫,迎接他们的,是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归墟古城在晨雾中渐渐崩塌,仿佛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远处山野间,已有炊烟升起,百姓提着灯笼四处奔走,互相询问:“你梦见什么了吗?”

很多人说,梦见了亲人。

也有很多人,哭着喊出了早已遗忘的名字。

三个月后,新的忆堂在原址重建,不再设围墙,也不再藏书于地下。所有典籍公开展示,每日开放讲堂,由少年忆者轮流讲述过往。《归墟志略》《承忆录》《密档副本》汇编为《青山纪》,列为天下共读之书。

而宁砚没有留下。

他在一个雨夜悄然离去,背着一只旧木箱,沿着忘川行走。箱中装着修复后的《启冥曲》骨笛、半块心源玉、以及一幅泛黄的婴儿襁褓布片,上面绣着“宁”字。

有人说他去了西域,寻找剩余的心源玉碎片;也有人说他隐居深山,只为守护那段不能被再次篡改的记忆。只有小禾知道,他曾托人捎来一句话:“当人们不再需要忆堂时,我才真正完成了任务。”

十年光阴流转。

又是一个春雪初融的日子,忘川渡口迎来一位盲眼少女。她手持竹杖,杖头嵌着一颗微弱发光的石子,身后跟着十几个衣衫朴素的孩子。

“我想换一盏灯。”她对守堂人说。

守堂人见她年幼,犹豫道:“你还未经历离别,为何要点心灯?”

少女平静回答:“我娘死于瘟疫,临终前告诉我,她是当年参与焚村的士兵的女儿。她说,有些罪,要一代代还。”

孩子们纷纷打开木箱,取出各自的信物:一本抄满童谣的练习册、一枚锈迹斑斑的军徽、一块刻着“赎”字的石头……

守堂人怔住良久,终是点燃九盏心灯。

白花铺路,灯火引航。少女牵着最小的孩子走向对岸,忽然停下脚步,仰起脸似在倾听什么。片刻后,她微笑道:“老师,我也听见了。”

风拂过她的发丝,竹杖顶端的光核轻轻闪烁了一下,仿佛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

而在青山最高峰,一棵新生的松树破土而出,枝干笔直指向天空。树根之下,泥土微微隆起,似有一枚玉佩正在苏醒。

某夜,牧羊老人路过山腰,忽闻琴声悠悠,悲而不哀,绵延不绝。他循声而去,只见一块巨石上坐着个白发男子,怀抱古琴,指尖流淌出无人听懂的旋律。

老人不敢打扰,远远叩首。待起身时,那人已不见踪影,唯留琴声余韵绕梁三日不散。

后来人们说,那是宁启归来。

其实他从未离开。

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活在每一个敢于说出真相的唇齿间,活在每一双不肯闭上的眼睛里,活在每一次母亲哄孩子入睡时哼唱的童谣中:

>“井底七日食泥腥,

>白花开处鬼吟经。

>若问青山何所忆?

>一灯照破万年冥。”

这首曾被禁的歌谣,如今成了启蒙小儿的第一课。

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亮起,总有老人指着天边最亮的星说:“那是宁爷爷的眼睛。”

孩童仰头望着星空,眨眨眼,认真问:“那我们现在讲故事,他能听见吗?”

大人笑着摸摸孩子的头:“当然能。只要你记得,他就一直都在。”

山风掠过林梢,携着细碎光影,掠过新开的白花,掠过沉默的碑文,掠过一代又一代人传下的手稿与口述。

泥土之下,新芽继续生长。

某一日,当某个孩子偶然捡起半块残碑,念出上面模糊的字迹时,或许会突然感到一阵心悸,仿佛听见了来自地底的低语:

“钥匙……回来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