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无错版笔趣阁 > 第367章 意外到访的阿尔贝(第2页)

第367章 意外到访的阿尔贝(第2页)

他一封封读完,眼眶微热。

当晚,他提笔给那位少年回信:

>“亲爱的朋友:

>

>你说得对。真正的爱,从不意味着盲从。就像医生不会因为害怕诊断而出具假报告一样,作家也不能因畏惧批评而隐瞒真实。

>

>我不知道你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但请记住:当你看到不公却选择沉默,那一刻,你就已经失去了自由。

>

>继续读书吧,继续提问吧。哪怕全世界都说你在犯错,只要你内心清楚方向,就值得走下去。

>

>愿你永远保有怀疑的勇气。

>

>莱昂纳尔?索雷尔”

写罢,他将信封好,贴上邮票,搁置一旁待明日寄出。

几天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举办了一场名为“文学与责任”的公开辩论会。主办方原定邀请三位主流评论家,但在学生强烈抗议下,临时增设了一个环节:“致索雷尔的回声”。十名学生轮流登台,朗读他们写给这位“被放逐的作家”的信件节选。其中一人竟全文背诵了那封公开信,语气沉稳,一字未差。

台下掌声雷动。而坐在角落里的教育部观察员脸色铁青,中途离场。

这场活动被《人民之声》称为“青年灵魂的觉醒”,但也引来政府高层震怒。费里总理在内阁会议上拍案而起:“这些学校正在培养叛乱分子!”随即下令加强对高校讲座的监管,并冻结一批涉嫌“激进倾向”的学术项目经费。

可就在官方加紧控制的同时,一股更为隐秘的力量正在悄然蔓延。

九月中旬,里昂一家印刷厂工人罢工,理由竟是厂主禁止他们在休息时间阅读索雷尔的作品。罢工宣言中写道:“我们有权在劳累之余接触思想,正如我们有权获得面包。”此事迅速引发全国多座城市响应,铁路工人、码头装卸工、纺织女工纷纷加入声援行列。一场原本关于劳工权益的斗争,竟演变为全国性的“阅读权运动”。

更令人震惊的是,十月一日清晨,巴黎地铁新开通的线路站台上,赫然出现了数百份免费发放的小册子。封面印着一句醒目的话:“你读过的每一个字,都在塑造你的国家。”内页则是《故乡》的精选章节与公开信全文,配有简明解读。经查,这批印刷品由一群匿名志愿者连夜制作,资金来源至今不明。

警方展开调查,拘捕数人,却始终无法查清幕后组织。而公众舆论普遍同情这些“文化传播者”,甚至有法官在庭审中公开表示:“若传播真理即是犯罪,那么法律本身已病入膏肓。”

与此同时,国际反响持续发酵。

维也纳一家出版社宣布即将推出德文版《索雷尔文集》,编者序言中称:“这位作家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其价值堪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柏林《前进报》发表评论:“德国应引以为戒,莫让政治凌驾于思想之上。”甚至连俄国沙皇的私人顾问也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警告:“此类思潮若传入国内,恐动摇农奴制度改革后的社会稳定。”

而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方部curator向议会提交报告,建议收藏江南制造局出版的中文版《索雷尔小说集》作为“十九世纪跨文化理解的重要见证”。此举被法国驻英使馆视为严重挑衅,一度引发外交照会。

面对内外压力,法国政府内部裂痕日益加深。

司法部长私下会见总统顾问,明确提出:“若继续压制言论,恐触发宪法第十四条关于‘公民表达自由’的诉讼浪潮。”财政部长则抱怨:“文化争端已影响旅游业,英国游客数量下降百分之十二。”就连一向支持殖民政策的海军司令也承认:“部分官兵读过索雷尔描写战争创伤的文字后,开始质疑任务正当性。”

十一月初,一则消息震动全国:诺贝尔基金会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致友人信件中提及,“拟设立一项文学奖,表彰那些在黑暗中坚持说出真相的作家”,并明确列举索雷尔为其心目中首位候选人。

尽管该奖项尚未正式成立,但这番表态无疑赋予了莱昂纳尔前所未有的道义高度。

罗昂伯爵终于坐不住了。他在一次贵族晚宴上怒斥:“一个被外国人捧上神坛的叛徒,竟成了道德标杆!这是法兰西的耻辱!”可回应他的,却是席间几位年轻贵族的冷淡目光。其中一人直言:“伯爵大人,您是否想过,也许正是我们的排斥,才让他赢得了世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