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刑警日志txt电子书 > 第1918章 讨论三条线索(第1页)

第1918章 讨论三条线索(第1页)

“这三条里,有两个是40-50岁男性,身高在176-180cm之间,失踪时间也在5-7天前,但一个是快递员,没有‘携带工具’‘佩戴黄铜手表’的记录;另一个是建筑工,虽然携带工具,但失踪时间是8。。。

夜色再次笼罩城市,刑侦支队的灯光却依旧亮着。杨林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捏着那份“固盾”腻子粉的销售记录,目光久久停在“老纺织厂家属楼”几个字上。窗外风声低啸,卷起几片枯叶拍打玻璃,像某种未尽的叩问。

“五袋腻子,每袋二十五公斤,总共一百二十五公斤。”杨林低声自语,“一个私人翻新工程,用得着这么多?而且家属楼外墙早已剥落殆尽,连架子都没搭,谁会提前囤货?”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周德海案的时间线、动线图和物证对应关系。可越是梳理,越觉得有一根线悬而未落??那栋家属楼,真的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借口吗?

手机震动,是王帅发来的照片:一张模糊的监控截图,拍摄于三个月前建材店门口。画面中一名男子戴着鸭舌帽和口罩,身穿深灰夹克,背着双肩包正在搬货。虽然看不清脸,但身形与周德海高度吻合。更关键的是,车牌照被刻意遮挡的蓝色农用车就停在店外,车尾那块锈铁皮清晰可见。

“时间对上了。”杨林把图放大,“购买腻子那天,正是李国强最后一次出现在工地宿舍的前一天。”

他立刻拨通技术科电话:“麻烦查一下‘老纺织厂家属楼’近期是否有施工报备或用电增容记录,另外调取该片区过去半年的垃圾清运单,看看有没有大量建筑废料登记。”

不到半小时,回复来了:无任何官方施工备案;电力局无新增负荷申请;环卫系统显示,过去九十天内该楼周边未申报过装修垃圾清运。

“根本没动工。”杨林喃喃道,“那一百二十五公斤腻子去哪儿了?”

他猛地起身,冲进档案室翻出城建地图。老纺织厂家属楼位于城西边缘,三栋六层砖混结构,九十年代建成,二十年前停产倒闭后便逐渐荒废。如今住户不足三成,多为留守老人和外来租户。而它的东侧围墙,距离排水渠直线距离仅二百八十米,中间隔着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

“这么近……”杨林瞳孔微缩,“如果他是以翻新名义采购材料,实则用来处理尸体或者掩盖现场痕迹呢?比如填充墙体、封堵地窖?”

他想起尸检报告里的一句话:“死者胃内容物中含有微量石膏粉尘及碳酸钙颗粒,成分接近批刮腻子时扬起的浮尘。”当时以为是抛尸途中沾染,但现在看来,或许死亡地点并不在工地宿舍,而在别处??那个所谓“翻新”的家属楼。

凌晨两点,杨林独自驾车前往老纺织厂家属楼。夜雾弥漫,路灯昏黄,整片区域宛如沉睡的废墟。他绕着三号楼转了一圈,在北面二楼一处窗户下发现异常:窗框锈蚀严重,但下方水泥台却异常干净,像是最近被人擦拭过;墙角堆着几袋鼓胀的黑色编织袋,标签已被撕去,但从边缘露出的白色粉末判断,极可能是剩余的“固盾”腻子。

他戴上手套,撬开半掩的防盗网,翻窗进入房间。屋内空荡破败,地板积灰寸许,唯独厨房地面有明显拖洗痕迹。掀开地漏盖板,一股刺鼻的氨水味扑面而来。他用手电照进去,管壁上残留着暗褐色斑点,经快速试纸检测呈阳性反应??血迹。

“这里杀的人。”杨林心跳加快。

他返回客厅,用橡胶锤轻敲墙壁,从回声判断出西侧墙体存在夹层。借助便携式热成像仪扫描,果然发现局部温度异常偏低,疑似内部填充了高密度物质。正当他准备进一步勘查时,身后突然传来??声。

转身瞬间,一道黑影从阳台跃下,落地轻巧,显然早有准备。

“站住!”杨林追出,那人已骑上一辆电动车疾驰而去。他记下车型特征并立即上报车牌追踪系统,同时通知辖区派出所封锁周边路口。

两小时后,车辆在十里外一处汽修厂被截获。车主是一名五十岁左右男子,自称姓刘,是家属楼的老住户,平时靠收废品为生。面对警方盘问,他神色慌张,坚称不知道车子为何出现在那里。

“你认识周德海吗?”杨林直视对方眼睛。

男子手一抖:“不……不认识。”

“那你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电动车昨天下午三点出现在建材店附近?又为什么会在案发当晚进入家属楼区域?”杨森带着监控截图进来,语气冷峻。

刘姓男子额头渗汗,终于松口:“我是帮他搬东西……他说要装修房子,让我帮忙运几袋材料上去。给了五百现金,我也没多问。”

“哪间房?”

“三号楼二单元204……他说钥匙放在窗台花盆底下。”

杨林与杨森对视一眼,立刻带队重返现场。这一次,他们依法申请搜查令,破门进入204室。在西侧墙体夹层中,使用液压破拆工具凿开三十厘米厚的砖墙后,赫然发现一段裹在腻子浆中的手臂残肢!

法医初步鉴定:属于成年男性,腐败程度与李国强死亡时间相符,且指甲断裂形态与周德海手背疤痕完全匹配。

“原来第一具尸体根本没走排水渠。”陆川赶到现场时脸色凝重,“周德海先在204室杀人,将部分肢体藏入墙内,其余装袋后择机转移。他买腻子不是为了伪装工程,而是为了封尸!”

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原有认知。此前所有证据都指向排水渠为唯一抛尸点,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分阶段、多地点的隐匿行动。周德海利用人们对“完整尸体”的心理预期,故意制造下游发现全尸的假象,从而掩盖真正的杀人现场。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清理夹层过程中,警方又找到一枚金属徽章,上面刻着“宏达机械厂保卫科1987”。

“这不是周德海的东西。”杨森翻看资料,“这是三十年前的老物件,那时候他才十几岁。”

经查,这枚徽章原属于一名叫陈金贵的工厂保安,已于五年前病逝。而他的儿子,正是现任宏达工地项目经理??陈志远。

“父子关系?”杨林皱眉,“难怪财务审计时他对材料损耗轻描淡写,原来是包庇亲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