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如同熔化的金子,泼洒在南宝山女子监狱灰白色的高墙上,也映照着那扇终于被彻底推开、固定在墙上的巨大铁门。门内,不再是昨日初见时那副死寂、破败、令人窒息的景象。
半个月的尘土飞扬、汗水挥洒、近乎偏执的清扫与修复,如同奇迹之手,拂去了覆盖在这座尘封堡垒表面的厚重时光之尘,显露出它坚实而充满潜力的骨架。曾经被遗弃的“外监区”,此刻焕然一新,成为了陈默团队真正意义上的新家园。
**外场:荒原变通途**
踏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曾经被齐腰荒草和灌木彻底吞噬的广阔外场。如今,这里被彻底清理出来!
疯长的野草和灌木被连根拔起,堆积在围墙根下,晒干后将成为宝贵的引火柴。碎石和泥土混合的地面被仔细平整过,虽然依旧粗糙,但坑洼己被填平,露出坚实的地基。一条清晰、宽敞的主干道从大门笔首地通向内监区那扇依旧紧闭的西门,道路两侧被特意拓宽,足以容纳长城炮和柴油越野车并排通行。这是张卫国带着李三,用锄头和铁锹,硬生生开辟出来的“凯旋大道”。
外场其余的空地也没有闲置。靠近围墙内侧的区域,被划分出了几大块。最大的一块靠近东侧围墙,土地被翻整得松软平整,垄沟分明——这是预留的“未来农场”,只待合适的季节和种子。旁边稍小的一块,己经用结实的木桩和从武警营房拆下来的旧铁丝网围了起来,里面十几只芦花鸡正悠闲地刨食着吴伯撒下的谷粒和陈姨特意割来的嫩草,发出“咕咕”的叫声。鸡舍是用营房拆下来的旧木板和石棉瓦搭建的,虽然简陋,但能遮风避雨。陈姨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照料这些宝贵的“蛋白质工厂”。
靠近锅炉房小院的方向,则堆放着整齐的柴垛。那是众人从附近山林砍伐来的枯木和粗枝,由王翠花和吴伯负责劈砍、晾晒、码放。干燥的木柴散发着好闻的松脂香气,是堡垒冬日取暖和日常炊事的重要保障。
整个外场视野开阔,整洁有序。曾经弥漫的腐朽和荒芜气息,被泥土、木柴和鸡群的生机所取代。高耸的围墙依旧沉默,但墙顶那些断裂垂挂的锈蚀铁丝网,也被张卫国和林晚冒险清理掉了一部分可能坠落伤人的危险段。
**核心:行政办公楼的涅槃重生**
目光顺着主干道延伸,那座L型的行政办公楼,无疑是整个外监区最耀眼的存在,也是团队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它如同拂去尘埃的明珠,重新焕发出实用而温暖的光彩。
***门厅:**曾经能没过脚踝的“灰色雪绒”消失无踪。水磨石地面被苏晴和王翠花带领着,用从溪口村带来的最后一点宝贵肥皂(混合了大量草木灰水)反复擦洗,虽然依旧留有难以去除的岁月痕迹和细微裂纹,但己光可鉴人,露出了浅色的底子。破碎的窗户,凡是没有玻璃的,都用从营房拆下来的、相对完好的木窗板暂时封堵,内侧钉上了厚厚的、半透明的防水油布,既能挡风遮雨,又能透入天光。腐朽断裂的楼梯扶手被拆除,吴磊用结实的原木重新制作了简易但稳固的扶手。整个门厅明亮、整洁、空气流通,再无半点陈腐气息。
***一层走廊与房间:**
***指挥中心(原监狱长办公室):**巨大的实木办公桌被擦拭得露出了深沉的木纹,上面铺着一张清洗干净的军用防水布作为桌布。那张高背皮椅无法修复,被挪到了角落,取而代之的是几把从会议室搬来的、相对完好的木椅。空荡荡的文件柜依旧靠墙,但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些重要的工具、记录本和从溪口村带来的少量文件。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那张巨大的监狱全貌示意图!吴磊用自制的毛刷和清水,极其小心地清理了图面的灰尘和霉点,并用透明塑料薄膜仔细覆盖封好,使其成为堡垒最珍贵的“战略地图”。这里是整个堡垒的大脑,是陈默和张卫国坐镇的地方。
***医务室:**这里是苏晴的绝对领域。经过她近乎苛刻的彻底消毒(大量使用了那几瓶宝贵的医用酒精和沸水),霉烂的检查床垫被移除,只留下清洗消毒过的铁架,铺上了干净的粗布和一层塑料布(临时床单)。锈迹斑斑的铁皮药柜被擦洗得露出了金属原色,虽然依旧斑驳,但内部被苏晴用沸水煮过的粗布重新铺设。那些抢救出来的医疗物资——酒精、碘伏、生理盐水、缝合包、纱布绷带、以及筛选出的部分未变质过期药品(阿司匹林、黄连素等)——被分门别类,用防潮防虫的密封罐和塑料袋仔细封装,整齐地摆放在药柜中,并贴上了苏晴手写的标签。带水池的操作台被清理干净,水龙头虽然还锈死着,但旁边摆放着一个盛满清泉水的陶罐和洗手盆。整个房间弥漫着淡淡的酒精消毒水气味,这是安全的象征。
***图书技术资料室(原图书阅览室):**吴磊的圣殿。布满灰尘蛛网的书架被彻底清洁,霉烂的书籍被小心移除焚烧。保存尚好的书籍,被吴磊一本本取出,用自制的小毛刷仔细拂去灰尘,放在阳光下晾晒驱霉。然后,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分类:工程技术类(机械、电工、水利、无线电)、农业种植类、基础医学类(给苏晴参考)、文学杂记类。分类好的书籍被重新放回书架,并用油布覆盖防尘。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张从会议室搬来的长条桌和几把椅子,上面放着吴磊的绘图工具、笔记本和几本正在研读的技术手册。这里安静、整洁,充满了知识的沉淀感。
***值班室临时储藏室:**清理干净,暂时堆放着一些公用工具和待分配的物资。
***食堂入口:**双开门被清洗过,但里面的“重灾区”暂时用木板封死,挂上了“污染区,待处理”的牌子。
***二层:**
***居住区:**二楼的几间普通办公室和那间大会议室,被彻底改造成了居住空间。厚厚的灰尘和垃圾被清除一空,地面被反复擦洗。破损的窗户同样用木板和油布封堵。房间根据大小和成员关系进行了分配:
*张卫国一间较大的办公室(靠近楼梯,便于应急)。
*吴磊和苏晴分到了一间相对安静、采光较好的房间。
*陈默和林晚单独一间较小的办公室。
*李三和王翠花夫妇一间。
*吴伯和陈姨一间。
*剩下的会议室空间最大,暂时作为公共活动室和餐厅,摆放着从各处搜集来的、相对完好的桌椅。
每个房间都配发了从溪口村带来的、清洗晾晒过的铺盖被褥。虽然家具简陋(只有床架或地铺),但干净、干燥、安全。王翠花甚至用找到的旧窗帘布(清洗消毒后)做了简易的隔断,增加了一点隐私感。走廊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生命之源:水泵房的希望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