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三国原著刘谌 > 第23章 新政萌芽(第2页)

第23章 新政萌芽(第2页)

他环视众人,解释道:“此举,一可加快城防建设,应对魏军;二可安抚流民,使其有力出力,有饭可吃,避免沦为盗匪;三可从中挑选健勇忠诚者,补充兵员,储备人力。一举三得!”

傅佥闻言,眼睛一亮:“此法大善!既能得劳力,又能稳民心,末将这就去安排,定将城防修得固若金汤!”

刘谌深吸一口气,走到书案前,亲自铺开一卷空白诏书,提起笔,沉声道:“今日所议,即刻形成政令。措辞要清晰,道理要讲明,要让识字不多的百姓也能听懂政令对他们的好处。盖我镇国大将军印,以八百里加急,发往尚能控制的各郡县,张榜公告,务必使妇孺皆知!”

他的笔锋在帛书上挥洒,字迹遒劲有力,仿佛要将所有的希望与决心都倾注其中。烛光下,他年轻的脸庞显得异常坚毅。诸葛瞻、傅佥等人肃立一旁,眼神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道政令,更是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为蜀汉强行注入的一线生机。

命令很快被誊抄、盖章,由亲信侍卫快马送出。镇国大将军府如同一个高效运转起来的心脏,将一道道充满活力的政令泵向成都乃至更远的地方。

翌日,清晨。

尽管天空依旧阴沉,但成都的各处城门、市集口,己经贴上了盖着镇国大将军鲜红大印的告示。识字的人围在前面,大声地念着:

“《劝耕令》!开荒三年不交粮!地归自己!”

“以工代赈!修城墙,管饭,还给工分换东西!”

……

起初,人群是沉默的,带着惯有的麻木与怀疑。战乱、苛政、流离失所,早己磨灭了他们大部分的希望。但听着听着,一些人的眼神开始发生了变化。

一个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老农,颤抖着嘴唇,喃喃道:“三……三年不交粮?地……地还能是自己的?这……这是真的吗?”

旁边一个同样面黄肌瘦的汉子激动地抓住他的胳膊:“老王头,听见没?修城墙管饭!还能换粮换布!咱……咱和娃儿有活路了!”

希望,如同星星之火,开始在死寂的荒原上点燃。

很快,镇国大将军府门前设立的募工点排起了长队。流民们,无论男女,只要能干活,都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登记着自己的名字,领取着代表希望的身份木牌。另一边,一些胆大的流民,甚至是一些城中无地的平民,己经开始收拾简单的行囊,准备出城去寻找那些无主的荒地。

消息也传到了军营。一些家有老小的军士听闻《劝耕令》,原本因为粮草不继而有些浮动的人心,渐渐稳定下来。他们知道,家人在后方或许能有一条生路,他们在这里守卫的,不再只是一座孤城,更是那份刚刚萌芽的希望。

刘谌在诸葛瞻的陪同下,悄然登上了南门的城楼。他望着城外逐渐变得有序的流民营地,望着那些扛着简陋工具、走向荒野的稀疏身影,望着城中虽然依旧破败但却少了些死寂的街道。

他看到,一个原本眼神空洞、抱着膝盖坐在墙角的妇人,在领到第一份“工分”木牌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揣进怀里,然后抬起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那浑浊的眼中,似乎有了一点微弱的光。

诸葛瞻轻声道:“殿下,民心可用。”

刘谌没有说话,只是深深地点了点头。他紧握着冰冷的城墙垛口,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前路依旧布满荆棘,邓艾的大军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推行新政必然会触及旧有利益,未来的阻力绝不会小。

但是,他看到了一些东西正在改变。那是一种比任何刀剑都更强大的力量——求生的欲望,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让希望,再燃烧得旺盛一些吧。”他在心中默念。

秋风掠过城头,带着凉意,却似乎再也吹不散那正在一点点汇聚起来的、微弱却顽强的生机。部分惶惑的百姓眼中,那熄灭己久的火焰,终于重新燃起了一丝微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