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亭侯 都亭侯 > 第十九章 少林古刹钟声迟(第2页)

第十九章 少林古刹钟声迟(第2页)

“嘿,君侯你会了!”周仓拍手。

关羽笑了笑,继续劈。阳光透过柴房的窗户,在地上投下斧头挥动的影子,像一幅流动的画。他渐渐摸到窍门:斧头落下时,手腕要松,快到木柴时再猛地收紧,这一松一紧,就像方丈说的“拦门式”,藏着股巧劲。

西

住了半个月,关羽的肩膀磨出了茧子,可挑水时水桶晃得越来越小,劈柴时斧头落得越来越准。更奇的是,他夜里练刀,总觉得青龙偃月刀轻了些,刀背敲在树干上,声音不再是“咚咚”的闷响,而是带着点“嗡嗡”的颤音。

这天清晨,他刚把水缸挑满,方丈就来了,手里拿着串佛珠,珠子被盘得发亮。“施主可知,为何让你挑水劈柴?”

关羽放下水桶,擦了擦汗:“弟子以为,是练‘柔劲’。”

“是,也不是。”方丈指着水缸里的水,“水装在桶里,是桶的形状;倒在缸里,是缸的形状。它没有自己的形,却能容万物。你的刀,太刚,就像这木桶,容不下‘转’,容不下‘让’。”

他拿起一粒佛珠,放在关羽手心:“你看这珠子,圆的。不是天生就圆,是被人盘了十年,被别的珠子磨了十年,才成了这样。刚易折,圆能转,这才是‘禅武合一’的根。”

关羽捏着那粒佛珠,温凉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他忽然想起在白马坡,老汉说的“好汉就得敬着”,想起小姑娘说的“都是大英雄”,原来“敬”与“容”,才是最厉害的柔劲。

那天下午,达摩院的武僧在演武场练功,吼叫声震得树叶簌簌落。关羽站在旁边看,见一个武僧练“铁头功”,往石碑上撞,额头红得像要流血。

“这不是蛮干吗?”周仓看得首咋舌。

关羽却摇摇头。他看见那武僧撞之前,肩膀微微下沉,脖子慢慢转动,撞上去时,力道像是从脚底板顺着脊梁骨爬上去的,不是硬抗,是“引”。就像他挑水时,把水桶的重量引到腿上,而不是全压在肩膀。

“周仓,拿刀来。”

青龙偃月刀出鞘,寒光映着演武场的青石板。关羽试着把挑水的劲用在刀上,劈向旁边的木桩——刀快碰到木桩时,手腕轻轻一转,刀背贴着木桩滑过去,带起的风把木桩上的枯叶吹得飞起来。

武僧们都停了下来,看着他。

关羽收刀而立,忽然笑了。他终于明白,柔不是弱,是懂得在哪里转,在哪里让,就像嵩山的雾,能绕着山走,也能漫过山顶。

三个月期满那天,方丈在山门口送他们。关羽把那串佛珠还给方丈,双手合十:“多谢方丈指点,弟子悟了。”

方丈摆摆手:“佛珠你留着,算是个念想。”他望着嵩山的方向,晨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记住,刀是杀器,也是护具,就看握刀的人心里装着啥。”

周仓扛着刀,手里拎着少林寺给的素饼,嘟囔道:“终于能吃肉了……”

关羽没理他,只是摸了摸怀里的佛珠,珠子被体温焐得温热。下山的路上,他看见几个香客在半山腰的石头上刻字,有个小孩踮着脚,想刻“关叔叔是好汉”,却够不着。

关羽走过去,把小孩抱起来。小孩在石头上歪歪扭扭地刻着,他的手护着小孩的手腕,不让石头渣溅到手上。刻完后,小孩咯咯笑:“谢谢关叔叔!”

关羽放下他,看着那行字,忽然觉得,这比任何“封神”的名号都实在。

周仓凑过来看:“君侯,你看那石头,像不像你劈过的木柴?”

关羽望去,石头的纹理确实像木柴的纹路,被小孩刻的字拦了一下,却顺着势拐了个弯,继续往前延伸。

“像。”他轻声说,“都得顺着势走。”

山风吹过,带着少林寺的钟声,远远传来,在山谷里打着转。关羽握紧青龙偃月刀,刀柄的温度传到掌心,这一次,他感觉到的不只是刚猛,还有种能绕着山转、能跟着水走的韧劲。

他想,往后的路,不管是斩是护,都该像这钟声,既能穿透云层,也能落在每个赶路人的耳朵里。

周仓在前面喊:“君侯,快走啊,山下的酱肘子等着咱呢!”

关羽笑着跟上,脚步轻快,像踩着山涧的流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