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唐宗汉武是什么意思 > 第074章 汲黯其人下 宦海初心(第2页)

第074章 汲黯其人下 宦海初心(第2页)

至于为什么选择在那个节点出山,汲黯对我的解释是:从大势而言,大乱之后才有大治,“文景之治”几十年看似总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但实际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各派势力相互倾轧,打着各种幌子争权夺利,而“七王之乱”就是这种乱象的终局。大汉能以短短三个月在北有匈奴虎视眈眈之下快速平定这场乱局,说明大汉“国祚气运”尚强旺,是大丈夫用事之时。同时,从他个人修为而言,他在多年目睹边民惨状之后己经对个体的边民被劫掠、甚至被杀戮中麻木,但是他又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麻木,而是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将问题考量得更深入。他早就在《道德经》中找到“不仁者无敌”的真理,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情感上真正“视百姓为刍狗”却还要不断在历练中领悟其中真谛。而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他真正做到了,他不再为边民的死难过、或者说不再为任何单一不幸个体的遭际难过、共情,而是冷静的研究如何让这些弱势的群体不再受到欺凌。这就是道家真正的“不仁者无敌”。而也是在同时,他彻底开始否定术士之道、偶像崇拜之道——不存在信不信风水术数,他是觉得不应该在那上面花精力。他觉得黄帝、老庄是比他更早开悟的朋友、前辈,就像贾谊、张释之、冯唐一样,是他亲近的朋友,但不是他应该去烧香膜拜的图腾偶像。同时,他也读通了《帛书道德经》,领悟了在传世《五千言》“道前而德后”颠倒为“德前而道后”的真谛。

表达出出山愿望的汲黯很快因为在“黄老学术”上的盛名得到了朝廷各派的示好。代表“薄太子”刘荣的袁盎、代表梁王刘武的韩国安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是汲黯并没有急着选边,而是在刘武派人暗杀袁盎之后接受了一个女人的邀请——“窦老太”窦漪房。

窦漪房之所以会对汲黯感兴趣,除了本身是“黄老爱好者”之外,更是因为贾谊死前的最后一封奏疏为汲黯留下的“香火情”。

梁王刘揖死后本来梁国应该除国,但一向反对分封的贾谊死前却一反常态,在最后一封奏折中贾谊建议刘恒将与皇后窦漪房的小儿子刘武封在守卫长安的要道梁国并大力扶持。同时他还提到了汲黯的名字,说天下安定后希望皇帝重用汲黯。虽然刘恒没遭遇“七王之乱”也没用汲黯,但是他儿子刘启遭遇了,也确实因为强大梁国的存在顺利化解了“七王之乱”。作为一切的亲历者,窦漪房当然很感激贾谊的后手让他的两个儿子最终化险为夷,于是在听说汲黯要出山后,也对他抛出了橄榄枝。

汲黯的眼光是毒辣的,他没有立即接受窦漪房的邀请。诚然在“妈宝男”刘启心中窦漪房的地位很高,但是只要刘武还有继承大统的希望,窦漪房就不是一个可以依附的好势力。而这时,刘武暗杀(其实是明杀)袁盎之后断了“薄太子”刘荣的臂膀的同时,也因为这鲁莽的“不法行为”丧失了继承大统的机会。这时,窦漪房只能在刘嫖的穿针引线下转支持刘彻,也是几乎同一时间,汲黯向窦漪房表示:接受她的offer。

因为刘荣身后站着恃宠而骄的薄皇后和功高盖主、自以为是的周亚夫,刘启的废立就被眼光独到的汲黯看了个清清楚楚。孝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刘彻接替刘荣当了太子,不久后,在窦漪房的安排下,汲黯被任命为太子洗马。

至此,辛苦半生的汲黯终于成为了未来天子刘彻的老师,将自己的平生所学教授给了刘彻。

当然,在外人看来,汲黯最后还是失败了,刘彻最后倒向他的儒家老师卫绾,最终搞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汲黯也并没有位极人臣,封侯拜相。

但是汲黯却告诉我:“猪崽子”是他这些弟子里“听懂他话最多的一个”。当我不解他的回答时,他只反问了我一句话:“如果他不是我的弟子,那么当国家财政出现危机时,先倒霉的是老百姓还是豪强、权贵?”

这个反问如醍醐灌顶点醒了我:当国家出现危机时,儒家的虚伪会显露无疑,他们会一边号召老百姓“为国尽忠,死而后己”一边为自己谋求退路。儒家当道的齐国是战国唯一投降的国家,如果不是始皇帝一向讨厌儒生,儒家肯定也想继续趴在庙堂上把持大秦朝堂。而刘彻则既用了儒家能帮他统一意识形态的一面,却同时摒弃了儒家虚伪、懦弱的一面。他杀向社会积弊的第一刀是“徙豪强于茂陵”、第二刀是“推恩令”,这两刀都不是针对老百姓的,这绝不是一个儒家内核的人会做的事情。再加上后来刘彻对外戚、权贵、老军头、官吏……的无差别打击,这绝对是道家内核的“众生平等”。

在那之后,我问了汲黯另一个一首困扰我的问题:他为什么会变成对匈奴问题的“主和派”而被刘彻嫌弃呢?

汲黯的回答是:虽然他觉得“羁縻”匈奴很难,但是他并不觉得一定是办不到的。而且以他的判断,在元光、元朔年间与匈奴撕破脸并不明智,纵使匈奴最后会被打败,但是西千多万大汉百姓将为此付出太沉痛的代价。

按照汲黯的说法:既然才智不如贾谊的中行说能说服匈奴对大汉敌对,为什么大汉按照贾谊的法子就不能将匈奴用相对小的代价制服呢?刘彻在酒后那么渴望得到“贾生”的辅佐,应该也是受到了汲黯的影响。

其实在刘彻即位伊始,汲黯就向刘彻推荐了冯唐,可惜那时年近九旬的冯唐己经得了老年痴呆,除了流口水什么也做不了,留下“冯唐易老”的感叹。

汲黯同样可惜的是刘彻和刘恒之间隔了一个刘启,不然他相信刘彻不会被张汤那种假装司法专家的“枉法工作者”误导,最后将很多事情都弄得太极端。

不过,在汲黯的心里,对于刘彻指挥卫青、霍去病对匈作战目前取得的战果还是满意的,他说“至少没有让大汉子民的苦白吃”。不过他很反感刘彻对投降匈奴人、特别是浑邪王那批人的重用,这也是他在元狩三年跟刘彻爆发最大矛盾的诱因。在他的认知里,既然匈奴人是数个世纪来大汉人民的苦主,那么当浑邪王被打服投降以后就该把这些人抓来当奴隶,供边民奴役驱驰。“岂有耗费百亿国帑供养百年仇寇的道理?”不过汲黯旋即又说,“这也是‘猪崽子’心里一个喜大好功的坎儿,哪天你利用好了,说不定能得到很多好处!”多年后,这个“旋即又说”真的被我利用上了。

“那么您费尽毕生心机,只为教导陛下,而如今他既不按照您的思路治国,又不重用您,您觉得亏吗?”我继续问汲黯。

“我只教他人为要有‘初心’、教他感悟什么是‘道’,至于他的理解、作为和我说的不完全一样,又有什么关系?谁敢说历经时间沉淀,我说的就是对的,他就都错了?至于让我位极人臣,那就更不是我的追求了。这几十年来,周勃、晁错、袁盎、田蚡……这些位极人臣的哪个有好下场了?即使才情如贾生,为了位极人臣实现政治主张,最后也只落得英年早逝,令人唏嘘。我的宦海初心就不是位极人臣,只是尽我所能让社稷更好、让百姓更好。所以当‘猪崽子’瞎搞,我会称病;当他真的需要我做正确的事情,比如治理私铸盗钱,我就义不容辞,立即行动!但是我需要跟他谈好条件,无论自己的待遇还是团队的保障,或是‘绣衣使者’和廷尉衙门不掣肘,这是能做好事情、实现初心的前提。我虽然不像你义父会‘望气’,但是我有自知之明,自己没有亨通如萧何、张良的气运。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最后的初心,就是我接下来唯一要努力的目标了。”汲黯道。

“所以当元光三年,您眼看瓠子口决堤之后,您最后的初心就是堵上瓠子口,而不是朝堂争权夺利、个人荣辱了?”我问道。

当我问出这句话,汲黯的脸上露出微笑,道:“你倒是看透老夫的初心了!自元光三年在田蚡的掣肘下,眼睁睁看着瓠子口决堤,百万生灵涂炭,什么主和派、主战派;什么忠臣、奸臣、诤臣、弄臣的名声就跟我再没关系了!害天下者田蚡、毁宗法者张汤,而这俩人又恰是师徒(田蚡举荐的张汤),我老头子只盼望天年遂心,可以看到这两人死后万劫不复,再能有余年看见瓠子口修复就更好了。”汲黯补充道,“其实哪有什么道心圆满,真道心圆满我就飘然世外、不在宦海沉浮了。看到匈奴作恶边民惨况、看到饿殍遍野父子相食、看到水火无情生灵涂炭……你以为我真的可以做到‘不仁’吗?我只是觉得再共情于己经不可挽回的悲痛毫无意义,不如做点什么让悲惨的事情不再发生而己。”汲黯顿了顿,铿锵总结道,“这才是我的宦海初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