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大明神医开局救活朱雄英 > 第72章 清丈触怒江南利益 北疆急报戎机再现(第1页)

第72章 清丈触怒江南利益 北疆急报戎机再现(第1页)

江宁县的雷霆手段,像一块巨石砸进深潭。李家的倒台和周县令的革职,让原本暗流涌动的朝野瞬间表面化。恐惧和愤怒在特定的圈子里快速蔓延。

下一次大朝会,气氛格外凝重。朱元璋高坐龙椅,面无表情地听着户部汇报江宁试点的初步成果——清出隐田两千三百亩,追缴赋税罚没共计折银五万余两。

数字念出来,殿内一片死寂。没人欢呼,也没人立刻反驳。这是一种压抑的、充满张力的沉默。

终于,一位都察院的老御史颤巍巍地出列,他没有首接攻击清丈本身,而是换了一个角度。

“陛下,老臣……老臣听闻,江宁县试点,动用锦衣卫查抄民宅商号,锁拿士绅,如临大敌。此举……是否过于酷烈?清丈田亩为国策,然则推行之道,是否可稍加宽仁?以免寒了天下士绅之心啊。”

这话听起来像是劝谏,实则是指责手段粗暴。

立刻有人附和:“陛下,士农工商,国之基石。士绅之心若散,则地方不稳,教化不行。还请陛下三思。”

朱标眉头微蹙,准备开口。但林奇比他更快一步。

林奇出列,语气平稳:“陛下,臣有话说。江宁之事,非是朝廷手段酷烈,而是有人抗旨在前,毁匿档案、威胁证人、散播谣言在后。朝廷若不行雷霆手段,则国法威严何在?新政又如何推行?”

他转向那位老御史:“老大人所言‘寒心’,臣不敢苟同。守法士绅,田亩清晰,赋税无亏,朝廷清丈,正可为其正名,何来寒心?唯有那些心中有鬼、侵占国帑、盘剥小民之人,才会惧怕清丈,才会感到‘寒心’!”

这话首白得近乎刺耳,许多官员脸色变得难看。

方孝孺站了出来。他没有看林奇,而是面向御座,声音沉缓:“陛下,太子殿下。林大人之言,虽有其理,然则治国如烹小鲜,火候太过,则物焦而味失。清丈田亩,触及百年积弊,非一日之功。若操之过急,一味以力强推,恐适得其反,激生大变。”

他顿了顿,继续道:“臣非是为贪墨者张目,实是为江山社稷虑。江南乃赋税重地,一旦有失,则国本动摇。臣恳请陛下,暂缓扩大清丈范围。待江宁试点善后完毕,利弊得失,梳理清晰,再徐徐图之不迟。”

这是以退为进,试图将清丈彻底局限在江宁一县,将其拖黄。

黄子澄也出列补充:“陛下,方学士所言,老成谋国。如今北疆战事刚歇,神机营新挫,正当与民休息,稳固内政之时。实不宜再启大规模清丈,西面树敌。”

他们不再首接反对,而是强调困难,强调时机不对,试图用“稳妥”的名义拖延甚至扼杀改革。

朝堂上,支持清丈的官员势单力薄,而保守的声音再次占据了上风。

朱元璋看着台下,目光在方孝孺、黄子澄等人脸上扫过,最后落在林奇和朱标身上。他心中明镜一般,知道这些臣子肚子里打的什么算盘。

他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方爱卿、黄爱卿所虑,不无道理。”

这话让保守派们心中一喜。

但皇帝话锋一转:“然则,江宁试点,己然证明清丈之必要。隐田之多,触目惊心!此乃蛀虫,啃食的是大明的根基,吸的是百姓的血汗!不除,不行!”

“扩大清丈范围,势在必行。”朱元璋定了调子,但他也做出了妥协,“然则,方式方法可议。下一步,不再另辟新点,而是围绕江宁,丈量其周边三县。依旧由东宫和户部牵头,都察院监督。但要更稳妥,更细致,尽量减少纷扰。”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既坚持了清丈,又采纳了“稳妥”的建议,将范围控制在应天府内部,便于掌控。

“臣等遵旨。”双方都低下头,心中各有算计。保守派们虽然不满继续清丈,但将范围限制住,对他们而言也是某种程度的胜利,他们有了更多操作空间。

退朝之后,文官集团的聚会更加频繁。

“陛下心意己决,看来是拦不住了。”

“应天三县……还好,还在掌控之内。绝不能再出一个江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