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大明神医开局救活朱雄英 > 第62章 帝心难测暗警告 海疆万里起波澜(第1页)

第62章 帝心难测暗警告 海疆万里起波澜(第1页)

乾清宫那场关于“炸膛真相”的奏对,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虽未掀起惊涛骇浪,却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之下,激起了层层难以言说的涟漪。皇帝的态度暧昧不明,既未深究北平,也未过多安抚林奇,只是以帝王的权衡之术,将事件强行压下。

然而,圣心难测,却并非无迹可寻。

数日后,一道发自内阁的普通廷寄敕书,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抵北平燕王府。

敕书内容看似寻常,不过是皇帝对藩王例行的关怀训诫,叮嘱朱棣恪守臣节,用心戍边,体恤百姓,并额外嘉奖了燕王府近年来对北元的战功。但在敕书的最后,却异常突兀地加了一段话:

“……闻北平苦寒,甲胄易锈,火器尤需精心维护。尔处工匠若力有未逮,可奏报兵部,调京中良匠往援。切记,**国之重器,当用于国战,锋刃向内,则徒损其锐,反伤己身**。吾儿素来聪颖,当深体朕意。”

这封信,如同一盆温水,却让接到敕书的朱棣,从头顶凉到了脚心。

父皇什么都知道了!

那看似关怀的“调拨工匠”,实则是警告他不要再打朝廷军工的主意。而那“锋刃向内,反伤己身”八字,更是赤裸裸的敲打!父皇这是在明白告诉他,你的小动作我一清二楚,这次我不追究,但若有下次,休怪父子情薄!

朱棣捏着敕书,在书房中独自坐了整整一个下午,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看穿、被警告的羞辱,以及更深重的危机感。父皇的心,果然还是更多地偏向于朝廷,偏向于大哥,偏向于那个林奇!

“林奇……”朱棣默念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极深的忌惮和戾气。此人不除,必成心腹大患!

但他此刻,不得不暂时收敛。他亲自执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感激涕零的回奏,表示谨遵父皇教诲,定当用心边事,不负圣恩,对“调拨工匠”之事则婉言谢绝,称北平工匠足堪任用云云。

……

金陵城,随着炸膛事件的尘埃落定(至少表面如此),朝堂上的焦点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新政的推行上。

然而,保守派们并未因之前的挫败而放弃。方孝孺、黄子澄等人敏锐地察觉到皇帝对林奇那微妙的“限制”——将其主要精力绑定在研究院,微妙的削弱其东宫影响力。这让他们看到了新的突破口。

这一日朝会,议题本是关于运河漕运的春修事宜。工部尚书刚奏报完预算,一名御史便出列,将话题引向了别处:

“陛下,运河漕运乃南北动脉,确需用心维护。然臣近日听闻,市舶司奏报,今岁前往琉球、占城等地的商船数量大增,所载却多为我大明严禁出口之生丝、熟铁、甚至硫磺等物!长此以往,岂非资敌?臣恳请陛下,严查海贸,重申海禁,以绝后患!”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不少官员附和。海禁是祖制,拿出来说事,政治永远正确。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矛头实则是指向正在蓬勃发展的海上贸易,而海上贸易的繁荣,又与林奇支持的“开海”政策、龙江宝船厂的兴盛息息相关。

朱标微微皱眉,出列道:“海贸管理,自有市舶司依律行事。若有违禁出口,查处便是,岂可因噎废食,妄言重锁海疆?如今海贸带来的税收,于国于民,皆大有裨益。”

“殿下仁厚,然只见其利,未见其害啊!”另一位官员接口道,“海贸昌盛,则商人重利,百姓趋之若鹜,谁还安心耕种?且海船往来,人员繁杂,最易滋生事端,引入奸邪!臣以为,当适度收紧,方为正道。”

朝堂上,又开始了一场关于“海禁”的拉锯战。

林奇冷眼旁观,心中了然。这些人无法从正面否定新政的成果,便开始从侧面攻击,试图通过收紧海贸,来扼制新政带来的活力和财富,进而打击支持开海的太子和自己。

就在争论不下时,忽然殿外传来八百里加急的军报声!

“报——!浙东沿海急报!”

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冲入殿中,跪地高举塘报:“陛下!五日前,一股不明海寇突袭宁波市舶司码头,焚毁泊船三艘,劫掠库房,杀伤官兵及商民数十人后扬长而去!其船快炮利,凶悍异常,疑似……疑似与前番佛郎机人之舰船类似!”

“什么?!”

满朝皆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