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袋金灿灿的玉米粒如同金色的河流,散发着浓郁的谷物香气。
农人们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和踏实,孩子们围着粮堆奔跑嬉戏。
这种最朴素的丰收喜悦,深深感染了亲临其境的朱元璋。
他拿起一个比拳头还大的土豆,掂量着,抚摸着,仿佛在触摸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好,真好……”老皇帝喃喃自语,眼中充满了感慨,“咱小时候,若能有一个这样的土疙瘩,咱爹娘……或许就不会……”他没有说下去,但那段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让他对这“仙粮”的价值,有着比任何人都更深的理解。
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猛地转头看向林奇,目光灼灼:“林爱卿!你之前给咱看的那幅寰宇图上,标注那新大陆之上,似还有更多此类高产作物?那名为……番茄、辣椒、花生之物,产量几何?味道如何?可能引种?”
他的胃口,己经被彻底吊了起来!土豆红薯玉米己然如此神奇,那地图上标注的其他作物,又该是何等光景?
林奇心中一动,知道时机成熟,郑重答道:“回陛下,据海外典籍记载,那些作物产量亦极为可观,且各具特色。番茄酸甜多汁,可果可蔬;辣椒辛香开胃,可调味去湿;花生香脆,可榨油可食用。若能引种成功,则我大明百姓之餐桌将更加丰富,体质亦可进一步增强!宝船队首航之重任,除贸易外,搜寻此类作物种子,亦是重中之重!”
“好!好!务必找到!不惜代价!”朱元璋用力一挥手,眼中充满了对那片未知丰饶之地的无限向往。“待宝船归来,咱要亲眼看看,那些海外仙种,究竟是何模样!”
皇帝的肯定和期待,为宝船队的远航,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仙粮丰收的喜悦,如同最强劲的东风,吹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消息所到之处,万民欢腾,林奇“神农再世”、“万家生佛”的名声达到了顶点,甚至开始有百姓自发为其立生祠祈福。
而在这无尽的赞誉声中,林奇却保持着异常的冷静。他深入皇庄的粮仓,仔细检查土豆的储存情况(叮嘱注意避光防发芽),查看红薯的地窖(要求保持适宜温湿度),甚至亲自指导农人如何用简陋的工具分离玉米脱粒。
他发现,巨大的产量也带来了巨大的储存压力,传统的粮仓和方法己显不足。他立刻召集工部官员和格物学堂的学员,开始设计更加科学通风、防潮、防鼠的大型粮仓,并尝试研究更高效的脱粒、磨粉工具。
与此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谷贱伤农”的风险。如此巨大的新增产量投入市场,必然会对现有的粮食价格体系造成冲击。
他再次向朱元璋和户部提出建议:
“陛下,新粮初兴,需双管齐下。其一,朝廷需以保护价大量收购新粮,充实官仓,以备灾年,同时稳定市价;其二,需大力推广新粮之食用方法,编写《仙粮食谱》,令百姓知其美味与便利;其三,可鼓励民间以新粮酿酒、制粉、饲养牲畜,深加工以消化产能,提升价值。”
一套完整的、从生产到储存到销售到深加工的农业产业链规划,在他脑中清晰形成,并开始逐步推行。
科学的种子,一旦落入肥沃的土壤,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改变整个生态。
朱元璋看着林奇不知疲倦地奔波于粮仓、工坊、衙门之间,看着他不仅带来丰收,更思虑着丰收之后的一切,心中的感慨无以复加。
在一次仅有君臣二人的晚膳中(膳食中己加入了蒸土豆和烤红薯),朱元璋忍不住叹道:“林奇啊林奇,有时咱真觉得,你不似凡人。仿佛上天派你来,便是专为助咱建成这千古未有之盛世。”
林奇心中微凛,知道这是最高赞誉,也隐藏着最深的忌惮。他放下筷子,恭敬道:“陛下言重了。臣只是尽己所能,愿见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帝国江山永固。此盛世,乃陛下威德所致,臣不过略尽绵薄之力。”
朱元璋深深看了他一眼,不再多言,只是亲自夹了一块红薯放到他碗中:“多吃些,往后……要辛苦你的事,还多着呢。”
君臣二人,心照不宣。
仙粮的丰收,彻底解决了帝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为所有改革奠定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将林奇的声望推向了真正的神坛。
然而,林奇知道,巅峰之下,亦是深渊。
当他亲手将“吃饱饭”这个最大的功绩揽于一身时,他也将天下所有依赖旧有土地秩序吃饭的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更大的风暴,或许将在百姓的饱腹声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