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西月二十七日,蓝田县柳村。
春耕时节的关中大地生机勃勃,但走在蓝田的田间小路上,田丰年和王民生却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沉重。眼前的景象与他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虽然是fertile的关中平原,可很多田地却显得荒凉破败。
"先生,前面就是柳村了。"负责带路的当地向导指着远处的村庄说道。
田丰年点点头,目光仔细扫视着周围的农田。作为农业专家,他能一眼看出这些田地的问题所在:缺乏有效管理,耕作粗放,很多本该是良田的地方竟然长满了杂草。
"这里的土地条件其实很好,"田丰年对王民生说道,"关中平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可是。。。"
"可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王民生接口道。他虽然不是农业专家,但也能看出这些田地没有得到精心照料。
他们一行人进入柳村后,立即感受到了农村的萧条气氛。村子里很安静,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民在田间劳作,但大多数房屋都显得破旧不堪。
"我们先找个农户了解情况。"王民生建议道。
不远处,一个农民正在修补农具。王民生走过去,友善地打招呼:"老乡,打扰一下。"
农民抬起头,看到几个陌生人,显得有些警惕:"你们是什么人?"
"我们是从西安来的,想了解一下这里的农业情况。"王民生解释道,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亲切一些。
农民的警惕并没有完全消除:"西安来的?你们是官府的人?"
"算是吧,"王民生实话实说,"不过我们不是来收税的,是来了解民情的。"
听到不是收税的,农民的表情稍微缓和了一些。但还是很谨慎:"了解什么民情?"
田丰年上前一步,指着周围的农田:"老乡,我想问问,这些田地都是谁的?"
农民苦笑一声:"还能是谁的?都是刘员外他们几家大户的。我们这些人,都是给他们种地的佃户。"
"那你们自己有地吗?"
"有地?"农民摇摇头,"我们哪有地啊。祖祖辈辈都是佃户,租人家的地种。"
王民生仔细观察着这个农民。此人大约西十多岁,面色黝黑,身材瘦削,手上满是老茧,一看就是长年累月辛苦劳作的庄稼人。
"老乡贵姓?"王民生问道。
"免贵,俺叫张三狗。"农民老实地回答。
张三狗!这正是他们在人物资料中看到的关键人物。田丰年和王民生对视一眼,都感到很兴奋。
"张老哥,能不能请你详细说说这里的情况?"田丰年用更加亲切的语气问道。
张三狗看了看他们,似乎觉得这几个人不像坏人,于是放下了农具:"你们真的想了解?"
"当然。"王民生肯定地点头。
张三狗叹了一口气,开始讲述自己的情况:"俺家六口人,老婆孩子,还有老母亲。租种了三亩地,都是薄田,收成不好。"
"一年能收多少粮食?"田丰年问道。
"好年景能收个十来石,坏年景就只有七八石。"张三狗如实回答。
"那要交多少租?"
"一半多一点。"张三狗的声音变得更加沉重,"刘员外的规矩,不管收成好坏,都要交六成。"
六成!田丰年和王民生都感到震惊。这意味着张三狗一家辛苦一年,大部分收成都要交给地主。
"那你们一家靠剩下的粮食够吃吗?"王民生关心地问道。
张三狗摇摇头:"哪够啊。剩下的那点粮食,勉强能吃半年。其他时间就得想办法,有时候挖野菜,有时候借点粮食。"
"借粮食要还利息吗?"
"当然要。"张三狗苦笑道,"借一石粮食,来年要还一石二斗。借得多了,还不起,就只能卖孩子。"
听到这里,田丰年和王民生的心情都很沉重。这就是明末农村的真实状况——佃农为了生存,不得不借贷,然后陷入债务陷阱,最终家破人亡。
"张老哥,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有自己的土地?"王民生试探性地问道。
张三狗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笑:"想?当然想过。可是我们这种人,哪里买得起土地?一亩好地要几十两银子,我们一年到头也攒不了几文钱。"
"如果有人愿意分给你们土地呢?"田丰年继续试探。
"分土地?"张三狗瞪大了眼睛,"谁会分土地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