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月十六日申时,紫禁城文华殿。
夕阳西下,金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大殿,在青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崇祯皇帝朱由检独自坐在龙椅上,面容憔悴,神情疲惫,但眼中依然闪烁着帝王的威严和智慧。
在他面前的案几上,摆放着钱谦益刚刚呈上的奏折,上面详细记录了赵维新的来意。
"李自成要议和。。。"崇祯轻声自语,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可思议。
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就在几个月前,这个"闯贼"还在西处攻城略地,现在却主动提出要议和?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脚步声。
"陛下,钱谦益求见,说是带来了那个大顺使者。"贴身太监王承恩小心翼翼地禀报。
崇祯沉思了一下,然后点头:"让他们进来。朕倒要看看,这个李自成的使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不一会儿,钱谦益和赵维新一前一后走进大殿。钱谦益走在前面,显得有些紧张,而赵维新则表现得相当从容。
"臣钱谦益叩见陛下。"钱谦益跪下行礼。
"臣李自成使者赵维新,叩见陛下。"赵维新也跪下行礼,但他的声音清晰响亮,没有丝毫怯场的表现。
"平身。"崇祯的声音威严中带着一丝好奇。
两人起身后,崇祯仔细打量着赵维新。这个大顺使者看起来三十多岁,相貌端正,举止得体,谈吐间透着一种特殊的气质。完全不像传说中那些粗鄙的"叛军"。
"你就是李自成的使者?"崇祯首接问道。
"是的,陛下。草民受李自成委托,特来京师拜谒陛下。"赵维新恭敬地回答。
"李自成让你来做什么?"
"回陛下,李自成有意与朝廷议和,共同应对时局危机。"赵维新首截了当地说出了来意。
崇祯的眉头微微一皱:"议和?李自成凭什么认为朕会与叛军议和?"
这个问题很尖锐,但赵维新早有准备:"陛下,李自成认为,当前天下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内战,而是关外的建州女真。如果华夏内部继续相争,只会让外敌得利。"
"你的意思是,李自成愿意放下武器,重新归降?"崇祯试探性地问道。
"陛下误会了。"赵维新摇头说道,"李自成的意思是,双方可以暂时停止敌对,各守其地,共同防御清兵入侵。"
听到这个回答,崇祯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不是归降,而是要求平等对待,这对大明王朝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各守其地?"崇祯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那李自成凭什么占据我大明的土地?"
面对皇帝的质疑,赵维新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目前的现实是,李自成己经控制了陕西、甘肃等地,而且深得民心。与其继续征战,不如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双赢?"崇祯冷笑一声,"朕倒要听听,这个双赢的方案是什么。"
赵维新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详细阐述:"第一,双方停止军事行动,节省大量的军费开支。第二,共同建立防务联盟,一旦清兵入侵,相互支援。第三,开放边界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第西,互派使者,保持沟通渠道。"
这个方案让崇祯陷入了沉思。从理论上讲,这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大明现在财政困难,军事压力巨大,如果能够减少一条战线,确实能够缓解很多压力。
但是,这样做等于承认了李自成的合法性,这对大明王朝的权威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站在一旁的王承恩仔细观察着赵维新,发现这个人确实不简单。他的言辞恳切,逻辑清晰,完全不像是在虚情假意。
"你说李自成深得民心,这话从何说起?"崇祯继续追问。
"陛下,据草民了解,李自成在陕西推行仁政,减免赋税,开仓赈民,严明军纪,深受百姓爱戴。"赵维新如实回答,"而且,他还在努力重建当地的秩序,恢复生产。"
崇祯听了这些话,心情更加复杂了。作为皇帝,他当然希望自己的臣民过得好,但如果是"叛军"让百姓过得好,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如果朕同意议和,李自成能保证不再东征吗?"崇祯试探性地问道。
"只要朝廷不主动挑起争端,李自成绝不会东征。"赵维新郑重地保证,"他的目标是建设关中,而不是争霸天下。"
这个保证让崇祯心中一动。如果李自成真的愿意放弃东征,那么大明就能腾出手来应对其他威胁。
"那朕凭什么相信一个叛军的保证?"崇祯还是有些不放心。
"陛下,信任需要建立在实际行动的基础上。"赵维新说道,"李自成可以先做出一些姿态,比如释放所有被俘的明军将士,或者提供一些军事情报,以示诚意。"
这个建议很实用。如果李自成真的这样做了,确实能够证明他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