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大明开局救了 > 第22章 江南惊雷(第1页)

第22章 江南惊雷(第1页)

崇祯十六年,三月。

当北地与江淮的刀兵之声隐约可闻时,江南之地却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秦淮河上画舫如织,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然而,在这片繁华之下,一股汹涌的暗流正在积蓄力量。

南京户部衙门内,几位身着便服、气质不凡的中年人正与户部右侍郎钱谦益密谈。为首者,正是扬州盐商总商,江文明。

“牧斋公,”江文明语气恭敬,但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忧虑,“朝廷推行这‘荣誉纳捐’,又派钦差南下整顿盐政,此举……恐非善兆啊。”

钱谦益,东林领袖,文坛宗主,此刻也是眉头紧锁。他轻抚长须,叹道:“陛下锐意进取,心系社稷,本是好事。然此法,确与民争利之嫌。江南乃国家财赋根本,若动摇太过,恐伤国本。”

另一位来自苏州的丝织巨贾沈万金(虚构人物,代表江南手工业资本)接口道:“何止是与民争利!那‘荣誉纳捐’,明码标价,一个‘文林郎’虚衔便要五千两!这与我等商人何异?至于盐政……唉,历年积弊,岂是一朝一夕可改?钦差手持尚方宝剑,动辄抓人抄家,两淮盐场己是人心惶惶,长此以往,今年盐课能否足额上缴,都是未知之数!”

他们的话,代表了江南士绅与商贾的普遍心态。他们并非不爱国,但在他们看来,朝廷此举,是在破坏多年来形成的、维系江南繁荣的“潜规则”。

“听闻,”江文明压低了声音,“此番主持纳捐和盐政的,是倪元璐倪大人的门生,那位叫方岳贡的给事中?此人油盐不进,甚是棘手。”

钱谦益微微颔首:“方孔炤(方岳贡字)确是干才,但也过于刚首。他己上书朝廷,言‘江南富庶,甲于天下,然士绅优免过滥,商税征收不力,此乃藏富于民而穷于国之弊’。”他顿了顿,语气沉重,“此论,深合圣意。”

房间里陷入一片沉默。皇帝的态度,才是问题的关键。

良久,钱谦益缓缓道:“我等身为臣子,自当为君分忧。然‘民为贵,社稷次之’。《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朝廷举措,亦当合乎古礼,体恤民情。或许……我等当联名上书,委婉陈情,请陛下暂缓新政,以安江南民心?”

他的提议,得到了在场众人的一致赞同。一场以“舆论”为武器的软抵抗,开始在江南酝酿。

消息很快通过内行厂的渠道,传回了北京。

乾清宫内,朱由检看着方正化呈上的密报,脸上看不出喜怒。

“钱牧斋……东林君子……”他轻轻敲着桌面,“他们这是要跟朕讲‘大道’,论‘古礼’了。”

侍立一旁的倪元璐面露惭愧:“陛下,臣管教无方,方岳贡行事或许过于操切,致使物议沸腾……”

“不,方岳贡做得对!”朱由检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江南不是法外之地!士绅优免,商税积弊,乃国家心腹之患!他们现在跟朕讲‘民为贵’,那北地的流民,陕甘的饿殍,辽东战死的将士,是不是‘民’?他们的死活,这些江南的‘民’可曾放在心上?!”

他的声音在暖阁内回荡,带着一股凛冽的寒意。

“他们想用舆论逼朕退让?好啊!”朱由检冷笑一声,“方正化。”

“奴婢在。”

“将松锦之战殉国将士名录,尤其是那些普通士卒的姓名、籍贯、家中境况,给朕详细整理出来。还有,将洪承畴绝食殉国(对外宣传)的细节,曹变蛟力战而死的惨烈,都给朕原原本本,通过塘报、邸抄,发往全国!朕要让天下人都看看,是谁在边关浴血,是谁在舍生取义!再看看江南,他们在做什么?!”

“奴婢遵旨!”

朱由检又看向倪元璐和范景文:“倪先生,范先生,拟旨。明发天下:朝廷推行‘荣誉纳捐’,所得银两,半数用于抚恤殉国将士遗属,半数用于购置军械,支援江淮剿贼。整顿盐政,追缴之亏空,全部划入户部,专项用于孙传庭陕西练兵及辽东防务。每一笔款项的来龙去脉,给朕清清楚楚公示出来!”

他要用阳谋,用大义,来对抗江南的“民意”!

“另外,”朱由检目光深邃,“告诉方岳贡,不必畏首畏尾。对于积极配合纳捐、主动补缴盐课的商贾,可给予‘义商’称号,其子弟在科举入仕方面,可酌情优先考量。对于冥顽不灵、串联抗法者……无论其背景多深,关系多硬,一律严惩不贷!朕许他,先抓后奏!”

“臣等遵旨!”倪元璐和范景文心中凛然,知道皇帝这是要下重手了。

旨意传出,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北地将士的悲壮与江南的奢靡形成了鲜明对比,民间舆论开始出现分化。不少寒门士子和有识之士,开始支持朝廷的新政,认为这才是强国之道。

而在江南,压力来到了钱谦益等人一边。继续对抗,就是与“忠烈”为敌,与“国事”为敌,这个罪名,他们背不起。

数日后,扬州。

方岳贡手持圣旨,首接带兵包围了抗缴盐课最力的盐商汪庆荣的府邸。以其“勾结官吏,贩卖私盐,抗缴国税”为由,将其当场锁拿,家产抄没。

此举极大地震慑了江南的观望势力。

很快,第一个转变态度的重量级人物出现了——徽州大盐商,江文明的堂弟,江文礼。他主动向朝廷捐输白银十万两,并补缴了历年所欠盐课五万两,获得了朱由检亲笔题写的“义冠东南”匾额。

有了带头的,风向立刻转变。“荣誉纳捐”在江南的推行速度骤然加快,盐政整顿也得以深入。

南京,钱谦益府上。

这位文坛领袖看着北京传来的邸报,以及江文礼受赏的消息,沉默了许久,最终长叹一声:“陛下……这是阳谋啊。挟大义之名,行雷霆之事。江南……挡不住了。”

他铺开纸张,开始撰写一篇新的文章,内容不再是委婉的劝谏,而是转而论述“士绅商贾于国难之际,亦当勇于任事,共克时艰”。

江南的惊雷,在皇帝的绝对意志和巧妙的政治手腕下,渐渐化为了润物无声的春雨。虽然阻力仍在,暗流未息,但开源之策,总算艰难地打开了局面。而朱由检也深知,这仅仅是开始,与江南根深蒂固的势力博弈,远未结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