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意味着,再强的坦克营,如果缺少信息支援与战场透明度,也会在尚未形成阵型之前,被敌人“看穿、定点、斩首”。
旧时代的王者,正在被新时代的战场逻辑缓缓边缘化。
导演部的指挥室内灯光通明,战术沙盘与虚拟光屏交错铺展。郑昆旅长身着笔挺军服,神情轻松,却不失凌厉。
他带着团长庄永歌前来,亲自会见这次演习的两位“对手”——蓝军旅长楚宁逸,以及另一位关键人物,戚凌云。
“老楚,”郑昆爽朗一笑,话语中却藏着锋芒,“这次可别说我欺负你,用我一整个团打你一个营,可是导演部安排好的剧本。”
从传统兵力配比来看,一个正团对一个普通营,确实像是“上压下”的不对等交锋。
毕竟庄永歌带来的,是野战旅的装甲拳头——一支装备精良、作战意志顽强的重装一团。
但在场的几人都知道,眼前这位戚凌云,并非等闲之辈。
他所带领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营”,而是大夏军改后的合成化编制试点营。
这个“营”,从表面上看或许只是一个常规单位,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支浓缩版的小型合成团,背负着验证新时代作战体系的任务。
其架构紧凑而高效,所有战斗与支援模块以最优配置压缩进有限编制。两个步兵连为推进核心,具备城市巷战与野外推进双重战斗力;坦克连列装主战坦克与模块化装甲车辆,负责正面冲击与突入穿插。
火力支援连则如“空中打击延长臂”,集迫击炮、多管火箭与导引弹于一体,既可点穴打击,也可区域火力覆盖;反坦克排部署最新“红隼”中程导弹,具备远距反装、反碉堡打击能力,在对抗重装部队时,是一柄刺破钢铁洪流的利刃。
而最具特色的是侦察无人机排与电子战分队的融合部署。
每一组无人机不仅用于侦测敌情,更可搭载电子干扰、诱导模块,在战场前线构建信息迷雾,引导敌方错判。电子战分队则负责“软摧毁”——通过信号扰断、通讯欺骗等方式,从根本上切断敌军战场感知链。
为了将战场感知普及到底层,全营还首次实现西轴无人机下放到班排一级。
每个班组配发微型侦查无人机,具备热成像、低光夜视与基础信号转发功能,操作简单,士兵受训后可快速部署。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无人机可接入营级指挥系统,形成一张多节点联动的战术网络。
每个班不仅具备“自身眼睛”,更可第一时间将情报回传指挥部,压缩传统情报汇总路径,实现“秒级反应”。
整支部队,虽仅五百人,却构建出一个涵盖“打击、侦察、指挥、干扰、后勤”五位一体的完整闭环,具备高度灵活性与信息主导能力,被誉为“半自主作战节点部队”。
楚宁逸轻轻一笑,眼神如炬:“别高兴太早。你那个团老底我清楚得很,我这营可是中部战区刚刚整编调来的合成样板。你说是营?那编制和战力,至少得按团来算。可别真打输了,到时候回头连脸都没地方搁。”
“谁输谁赢,还早着呢。”郑昆嘴角一挑,看向戚凌云,“不过我倒挺想见识见识,这个‘未来样板营’,到底能走几步。”
几人寒暄完毕,便各自返程回部。
风沙未歇,夜色低垂,朱日和大地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旧制重装”与“新制蜂群”之间的较量,己在悄然酝酿。
本次演习的设定并不复杂——双方于某中立平原地带相遇,无预设防线,正面展开战术对抗。
模拟真实战场突发遭遇,以检验重装集群对抗合成化蜂群作战的适应能力。
一场不同世代、不同逻辑、不同战争观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