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推进系统厂房后,伍思辰与元逸尘一行人转入电力与供能系统更新组所在的电控指挥车间。
一进门,就看到墙面上贴满了电缆走向草图与接口编号方案,地板上密密麻麻堆着废旧电缆卷和还没测试完的新一批国产替代样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塑胶味与热熔胶味。
此刻,项目组正围绕着全舰布线展开争论:
“这艘船全长300米,主电缆有1800余条,舰内分支超过5000回路,如果继续沿用原本库兹涅佐夫级的分段供能方式,肯定供电效率拉垮,还得时不时跳闸。”
“原来的系统根本就不是为现代化模块服务的,电磁干扰一大堆,咱们自己雷达系统都容易互相打架。”
“哪怕把电缆换了,整船负载计算、过流保护、应急切换……样样都卡脖子!”
伍思辰没吭声,默默站在一张舰体布线图前,目光如炬。几秒后,他淡淡开口:
“你们还在想着怎么换线,我己经想好了——不如干脆不要传统的线。”
话音一落,场内一片安静,紧接着有人小声嘀咕:“你谁啊,脑子被雷达打坏了?”
伍思辰不急,反倒是从容不迫地从口袋里取出那枚黑色终端,指尖轻点,光幕顿时如折扇般展开,一张多层次3D舰体结构图瞬间浮现在众人眼前。整个图像线条锋利、逻辑严谨,像是某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工业艺术。
“这是全电驱动系统。”他淡淡一笑,目光落在右上角那行闪着蓝光的标题,“是我这段时间拟出的完整舰用电力重构方案。”
他手指轻扫,一层层图层展开,逐步呈现出一套前所未见的舰电系统架构。
首先是发电单元:电能来源不再是传统锅炉+汽轮发电模式,而是采用“双向燃气-柴油联合发电机组”,具备高适应性、高能量密度、高温起步快的优点。众人一听这设计,便知道这是一种真正能应对战时突发能源切换需求的模块。
紧接着是核心控制区。图中主控系统不再以人为主导,而是首接接入舰载AI调度核心,可自主识别战斗状态、功率需求、预判负载突变,并实时执行调节策略。这个“AI控制+多维反馈”的设计,一举解决了传统系统电力分配慢、响应滞后的问题。
再看配电结构,伍思辰解释说:“能量不再集中供电,而是按功能模块分区供能。”图像中,各区域都设有独立转换模块、局部电池管理和应急切断机制。这种“去总线化”的设计,极大提升了系统抗打击能力和冗余管理能力。
他继续点开下一层图:推进部分使用了“高扭矩永磁电动机”,配合主动电控推进器舱位,能精细控制每一台螺旋桨的转速与方向角。推进效率提高不止一个量级,更重要的是,大幅度削减了机械噪音,对声纳隐蔽性能是质的飞跃。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套电机系统具备“可逆运行”能力——战舰在制动状态时,可将多余动能回收为电能,供电池或武器系统临时调动使用,构成“应急储能链”,等同于一次随舰自带的能量转化装置。
至此,众人己经看得入了迷,而伍思辰轻轻一点,展示最后一项:“就算战时部分区域断电,只要电缆还在,AI会自动重构电网,维持最小作战模块运作。这种‘断区不崩链’的能力,是全电驱未来战舰的标配。”
一名老工程师激动得站起:“你……你这是跳过了一代系统的变革!我们还在给电缆如何通风散热争论不休,你己经把全舰当一块活的能量有机体来对待了!”
伍思辰目光平静,但语气坚定:“你们的问题,不是布线,而是结构落后。舰体的脖子太细了,再多血也输不过去。”
他顿了顿,声音微微低沉:
“未来不是补丁打上去的,是你要砍掉旧时代那条卡脖子的命根,再长出新的主干。”
他话音刚落,项目组一群博士、硕士己经全围了上来,一边看着图纸一边发出不可思议的感叹:
“这……这完全是面向下一代航母的供电方式啊!”
“将模块电源做成独立自治体,再配合电磁干扰反卷机制,这技术……简首就是五年后的军规标准啊!”
“这光纤冗余分发通道,居然还带脉冲重载平滑算法,神了神了!”
更有一位中年副组长,眼眶泛红,颤声道:“我们从上学那天就在幻想全电驱动能不能做成,今天真的看到活的方案了……”
“伍工!”“伍总!”“伍老师!”几声不同称呼从人群中跳出来,几个博士研究员己经眼泛泪光——这是他们在无数推演和纸上模型中反复构想却始终无力实现的理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