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张贵莲带领众人不知疲倦地反复调试、记录、改进,当试吃小组再次品尝到最新版本的香菇酱时,大家都流露出一种久违的肯定。
“成了!”高伟咽下口中拌着酱的面条,深吸一口气,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就是这个味!鲜、香、咸、辣恰到好处,香菇颗粒有嚼劲,后味回甘,比市面上大多数牌子都强!”
张贵莲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多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王春兰和张玲更是雀跃不己,仿佛这酱里也融入了她们的心血与期待。
味道定型后,他立即着手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商标注册等手续。那段时间,他频繁往返于县城和市区,奔波于各个部门之间。提交材料、接受现场审核、等待审批。。。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细致。高伟时常在政务大厅一待就是一整天,揣着材料在各个窗口间穿梭。
最棘手的是厂房改造。为了通过审核,他不得不按照食品生产标准对简易厂房进行升级:划分功能区、添置消毒设备、建立检验制度。这些改造花了他好多积蓄,但想到未来的发展,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闲着。他找了一家专业的设计公司,为“高家湾香菇酱”设计了瓶贴和包装箱。瓶贴主打“农家风味”、“深山食材”的概念,用了清新的山水田园风格,突出“高家湾”商标和“高家湾秘制”的字样。
经过数月的奔波和等待,当那张印着“食品生产许可证”字样的薄薄证书终于拿到手时,高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比赚了多少钱还踏实。所有手续齐备,包装到位,设备调试完成,“高家湾香菇酱”终于可以正式投产了!
首批生产,高伟亲自盯在车间。张贵莲作为技术总指导,严格把控着配料比例和熬制火候这两个核心环节。王春兰和张玲则成了生产主力,带领着临时雇来的几个村妇,负责清洗、切丁、炒制、灌装、贴标等流水作业。整个厂房里弥漫着的酱香,充满了热火朝天的气氛。
第一批几百瓶香菇酱生产出来,整齐地码放在崭新的包装箱里,像等待检阅的士兵。高伟看着这些凝聚了众人心血的成果,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也有一丝忐忑——如何让市场会接受?如何卖出去呢?
他第一时间想到了陈红。她见识广,人脉多,她的意见至关重要。他精心挑选了二十箱酱,开车首奔省城。
在陈红的办公室,两人再次见面。距离上次亲密己有一段时日,再次相见,空气中难免有一丝微妙的涟漪。陈红依旧是那副干练优雅的模样,但看到高伟时,眼角眉梢还是流露出一丝不同于商业伙伴的柔和。
“红姐,”高伟将一箱样品推到她面前,语气带着期待和些许紧张,“这是我们‘高家湾’刚下来的香菇酱,所有手续都齐了。让你品尝下,更主要的是让你帮我想想办法怎么推出去。”
陈红看着包装上“高家湾秘制”的字样,笑了笑:“哟,都品牌化运作啦?动作挺快。”她打开箱子,拿出一瓶仔细看了看瓶贴,“设计不错,挺接地气。”
两人聊了会儿生产情况和手续的艰辛,高伟渐渐放松下来。此刻的空气中也弥漫着不一样的味道。看着没人注意,高伟关上了陈红办公室的门,顺带拉上了窗帘。
他压低声音,目光灼灼地看着陈红:“红姐,上次……之后,我一首想着你。”陈红略显害羞的脸说到:“你就是一只爱偷吃的惨猫……”……
当一切结束。陈红脸上掠过一丝红晕,端起水杯掩饰了一下,嗔怪地瞥了他一眼,并未再提刚才的事,反而转回了正题:“酱我收下,我会分发给公司员工、一些关系好的客户,还有常去的几家会所、餐厅的老板,让他们都尝尝,给你收集收集意见。”
“太好了!红姐,我就知道找你准没错!”高伟此刻也转回了正题心中一喜,“等反馈回来,我再来…”
带着陈红身上残留的陈红的味道以及陈红的承诺的承诺,高伟满怀信心和希望返回了高家湾。
几天后,陈红的反馈就陆陆续续发了过来,非常具体,高伟如获至宝,立刻召集张贵莲和王春兰、张玲开会。他们根据反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进:调整了油和配料的比例,在保证风味的同时降低油腻感。他们研发了“香辣”和“原味”两种口味,满足不同需求。同时在产品包装上面重新设计了标签,加入了“高家湾深山孕育”、“传统工艺熬制”等文案。
就这样,根据陈红收集来的市场一线声音,“高家湾香菇酱”在正式大规模上市前,完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次成品升级。高伟明白,这条路还很长,但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持,他信心倍增。他要让高家湾的酱香,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