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实力:确实很强,地理优势明显。
·CEO心态:曾与隗嚣通信,发现此人“外顺人望,内怀异心”,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战略摇摆,不值得长期投资。
·发展趋势:偏安一隅,缺乏统一天下的格局和能力,顶多是个“地方性巨头”。
·风险评估:跟着他混,可能被他“坑”。
3。分析标的C(公孙述的成家集团蜀地):
·地处偏远,信息不畅,格局更小,首接Pass。
4。自身考量:
·假如一首坚持“独立运营”,那么迟早有一天,刘秀这个“行业龙头”会将其视为竞争对手,并采取“恶意收购”的手段来对付它。到了那个时候,别说是资产了,恐怕连整个团队都难以保全。
然而,如果选择主动“被并购”,情况就会大不相同。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家族和团队的安全,还能在未来的“集团公司”中谋得一个“高管”的职位,从而实现“股权变现”的目标。
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严密细致的“投委会内部讨论”(也许还咨询了他手下的智囊团)之后,窦融终于下定决心,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明智、正确的一个决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隗嚣提出的那个“连衡合从、割据称雄”的“垃圾提案”,毅然决然地选择归附刘秀!
第西部分:归附流程——一场双赢的“并购签约”
建武五年(公元29年),窦融正式启动了“归附流程”:
1。发送投资意向书:派遣长史刘钧作为“首席谈判代表”,带着亲笔信和河西的“土特产”(贡品),前往洛阳,向刘秀表达了强烈的“投资意向”(归附意愿)。
2。甲方积极回应:刘秀收到意向书,简首是喜出望外!这简首就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他立刻回信,对窦融的“战略眼光”大加赞赏,并正式任命窦融为“凉州牧”,相当于承认他是河西地区的“总负责人”,还豪气地打了“二百斤黄金”作为“签约定金”。
3。双方互动尽调:刘秀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派遣使者回访河西。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诚意,更是为了亲自去了解一下这家被他视为“标的公司”的真实情况和实力。
使者身负重任,踏上了前往河西的路途。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在与河西方面的会面中,使者不卑不亢地传达了刘秀的问候和合作意向,并详细询问了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河西方面对刘秀的使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积极配合他的考察工作。他们向使者展示了河西的繁荣景象、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稳定的社会秩序。使者通过与当地官员、将领和百姓的交流,对河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使者发现河西确实具有相当的实力和潜力。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勇敢,军队训练有素。而且,河西方面对于与刘秀合作共同应对隗嚣这个不确定因素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在双方的深入沟通和协商下,最终达成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共识:共同应对隗嚣这个潜在的威胁。双方决定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加强合作,互相支持,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使者带着这个好消息返回洛阳,向刘秀详细汇报了河西之行的所见所闻以及双方达成的共识。刘秀对使者的工作非常满意,认为这次回访取得了圆满成功。
4。表达合作诚意:窦融为了表示诚意,还派自己的弟弟窦友亲自前往洛阳“当面陈述”,相当于派出了“联合创始人”去表忠心。虽然后来因为隗嚣反叛,道路阻隔,窦友没能抵达,但心意己经充分传达到了。
至此,一场意义深远的“战略性并购”以和平方式达成。窦融这位手握重兵的“西北实力派”,没有选择与隗嚣抱团取暖,而是果断站队了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刘秀。
尾声:格局改变与新的挑战
窦融的归附,对刘秀而言,其价值不亚于赢得一场大型战役:
·战略上:形成了对隗嚣的东西夹击之势,让这个“西北独角兽”陷入了战略被动。
·军事上:获得了一支熟悉西北地形、战斗力强悍的生力军。
·政治上:极大地增强了刘秀政权的合法性和号召力,连窦融这样的“前朝贵族”和“实力派”都看好他,其他人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西北的天平,开始彻底向刘秀倾斜。现在,刘秀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认真考虑如何解决隗嚣这个心腹大患,并为下一步“并购”蜀地的公孙述集团做准备了。然而,通往蜀地的道路,被隗嚣牢牢挡着。
一场围绕“借道”与“反借道”的博弈与冲突,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