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祖坟遇异常,竹礽识得镇墓罐
男人们分成几组,开始挖坟。沈砚之跟着祖父在坟地周围转,祖父时不时停下来,用手摸一摸坟头的土,或者看一看坟的朝向。“祖父,你在看什么?”沈砚之问。沈竹礽指着一个坟头:“这个坟是你太高祖的,下葬时是‘壬山丙向’,现在地脉变了,这个朝向己经‘散气’了,迁到新坟地要改成‘子山午向’,才能‘聚气’。”
突然,东边传来一声惊呼:“这是什么?!”所有人都往东边跑,只见沈狗蛋(沈砚之的小伙伴)的爹沈大牛正蹲在一个坟坑边,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陶罐——那陶罐不是装骨灰的,比骨灰罐小,上面刻着奇怪的花纹,像是虫子的图案。
沈德昌走过去,脸色变了变:“这是……镇墓罐?怎么会有这个?”沈三爷爷也凑过来看,皱着眉头:“我小时候听我爹说,咱们沈家的祖坟里有‘镇墓蛊’,用来防盗墓贼的,难道就是这个?”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往后退,有人小声说“遭报应了”,李婶甚至捂住了沈砚之的眼睛:“别看图,会吓着的。”
沈竹礽走过去,接过陶罐仔细看。陶罐是黑陶的,表面很光滑,刻的花纹确实像虫子,是“蜈蚣”的形状,罐口用红布封着,红布上还系着一根麻绳。“这不是‘蛊罐’,”沈竹礽的声音让人群安静下来,“是‘镇墓罐’,用来防盗的。但上面的花纹和封布,确实有‘辰州蛊’的痕迹,得小心处理。”
赵组长也走了过来,看着陶罐:“沈先生,什么是‘辰州蛊’?这罐子里装的是什么?”沈竹礽没首接回答,只说:“先别打开,我需要准备一下。这东西可能有毒,别让大家靠近。”他让沈大牛把陶罐放在一块干净的布上,然后对沈砚之说:“你去祠堂把我的那个木盒子拿来,里面有‘祝由符’和解毒的草药。”沈砚之赶紧跑着去拿,心里又紧张又好奇——他第一次听说“辰州蛊”,想知道罐子里到底装着什么。
沈砚之拿着木盒子跑回坟地时,那里己经围了一圈人,都不敢靠近陶罐。沈竹礽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除了祝由符,还有几包草药——有雄黄、大蒜、艾草,都是沈砚之认识的。“辰州蛊是湘西的一种防盗手段,”沈竹礽一边把草药放在陶罐周围,一边对大家说,“以前的盗墓贼怕蛊,看见这种罐子里就不敢盗墓了。但这罐子里装的不一定是真蛊,可能是用来吓唬人的东西。”
沈德昌还是很担心:“竹礽,万一真的是蛊,打开了会出事的!”沈竹礽点了点头:“所以要先画‘祝由符’,祝由术能解百毒,也能驱邪。你们都往后退,别靠近,我来处理。”他拿出黄纸和朱砂,在坟地的石头上画起祝由符——符纸上画的符号比迁坟符复杂,有“雷纹”,有“水纹”,还有些像“咒语”的字。
沈砚之站在祖父身后,看着他画符的动作——祖父的手很稳,毛笔在纸上走得又快又准,朱砂的颜色在黄纸上显得格外鲜艳。画完符,沈竹礽把符纸放在陶罐上面,然后点燃艾草,绕着陶罐走了三圈,嘴里念着:“天地自然,秽气分散……”这是祝由术的咒语,沈砚之以前听祖父念过,说是能“驱散邪气”。
念完咒语,沈竹礽用一根银簪挑开陶罐口的红布——那银簪是太奶奶传下来的,祖父说“银能试毒,要是有毒,银簪会变黑”。红布被挑开后,罐子里露出一些褐色的粉末,还有几根像枯草一样的东西。沈竹礽用银簪挑了点粉末,放在手里闻了闻,又用银簪搅了搅粉末——银簪没有变黑,还是亮闪闪的。
“不是蛊毒,”沈竹礽松了口气,对大家说,“这粉末是中药的残渣,有当归、川芎、防风,还有些己经霉变了;那些枯草是‘艾梗’,用来防潮的。应该是南宋时期下葬时放的,用来‘镇墓’,其实是防盗的机关,让盗墓贼以为是蛊,不敢靠近。”
人群里的人都松了口气,沈德昌的脸色也缓和了些:“原来是这样,吓我一跳。那这罐子怎么办?”沈竹礽想了想:“先放在一边,迁完坟再处理。别打开,里面的霉变中药可能有毒,接触多了会生病。”赵组长走过来,点了点头:“还是沈先生懂行!不然大家都要被‘蛊’吓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