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重整蜀国的 > 第65章 薛帅领兵出征吴国(第1页)

第65章 薛帅领兵出征吴国(第1页)

晨雾尚未散尽,南校场己列阵如林。

十五万大军甲胄齐整,刀枪映着微光,肃立无声。旌旗未展,战鼓未擂,可那股子压过来的气势,连城头的老鸦都不敢多叫一声。诸葛俊站在点将台上,披着玄金大氅,目光扫过前排将士的脸。这些人,有的刚从校场夜训归来,有的己在营中磨刀三日,眼底都带着一股子憋出来的劲儿。

他没说话,只是抬手一挥。

礼官高声唱喏:“授帅印——!”

薛仁贵出列,单膝跪地,双手托举。诸葛俊亲自将虎符与帅印放入他掌中,沉得连手臂都没晃一下。

“此去东征,非为争地,实为立威。”诸葛俊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吴人以为我内有诞女之喜,外无防备之心,便敢窥我疆土。今日我便让他们看看,蜀军出征,不是敲锣打鼓送客,是踏山裂江而来。”

薛仁贵起身,抱印于胸,朗声道:“末将领命!三军所向,寸土必争!”

台下轰然应和,声震西野。

诸葛俊转身取过一卷黄帛,当众展开,宣读《讨吴檄文》。字字铿锵,历数吴国背盟、屯兵犯界、私通残魏诸罪,末了只一句:“今遣上将薛仁贵,统精兵十五万,正其名,伐其逆,以安天下。”

话音落,黄帛掷地,火把上前一点,烈焰腾起,烧作灰烬随风而去。

大军开拔。

薛仁贵翻身上马,银甲红袍,在晨光里格外显眼。他手中令旗一展,南校场三门大开,铁流滚滚而出。

主道两侧早清过一遍,百姓不得近前,但家家户户都开了门。有人站在屋檐下望着,有人抱着孩子踮脚张望。队伍行至城西街口,一位老农颤巍巍捧出一碗清水,递向行军中的士卒。

“喝一口吧,走远路的人。”

士卒摇头:“军令不许扰民,谢老人家心意。”

老人没收回手,只是盯着那身铠甲看了许久,忽然道:“这身衣裳,跟当年诸葛相父的一样干净。”

这话不知怎么就传开了。一路之上,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在路边摆上茶水、干粮,却不收钱,也不求赏,只说一句:“你们是去打吴国的?那就吃一口咱们种的米。”

薛仁贵听闻,勒马回头,对着身后大军高喝:“记住这话!咱们穿的不是朝廷的甲,是百姓信得过的皮!谁要是坏了这份信,别等军法,自己脱了盔甲滚回家种地去!”

全军哄笑,士气更盛。

行至三百里外江州境内,天色渐暗。薛仁贵下令扎营,五路兵马依山傍水布防,井然有序。炊烟升起时,他亲自带亲卫巡视各营,查哨位、看粮草、问伤员。一名小卒脚底磨破,走路一瘸一拐,被纠察队抓了个正着,说是私拿了民家一只腌菜坛子。

薛仁贵亲自审问,那小卒跪地痛哭:“娘病重,就想尝口咸味……我拿了一坛,留了两枚铜钱在灶台上……”

“钱不够。”薛仁贵打断他,“规矩就是规矩。枷号三日,俸禄扣半年,归队后调入辎重营挑担子。”

说完又对众人道:“他有孝心,我不罚死。但他坏了军纪,我也不能装瞎。从今往后,谁敢伸手碰百姓一针一线,轻则枷号,重则斩首示众。咱们是王师,不是贼寇。”

当晚,那小卒戴枷立于营门前,低着头,却挺着背。围观百姓窃窃私语,最后只汇成一句:“这样的将军带兵,吴国怕是要睡不着了。”

---

成都太极殿内,灯火通明。

诸葛俊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一张新绘的行军图。魏征立于侧旁,手持竹册,一条条报来:“第一批粮队己抵江州中继仓,八万石粟米入库;火油分十批运出,沿途无异动;民夫轮役顺利,未生骚乱。”

诸葛俊点头:“吴国可有反应?”

“三日前,建业方向急召边将,柴桑、巴丘两地增派守军。昨夜,吴军战船沿江巡弋频次翻倍。”

“知道了。”诸葛俊提笔在地图上圈了圈,“他们开始慌了。但还没到动手的时候。”

魏征皱眉:“薛帅大军己抵江州,距吴境不过一日路程。若再不动,恐失先机。”

“不急。”诸葛俊放下笔,“我们走得稳,他们才越怕。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打,是让他们觉得——我们随时能打,而且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

魏征默然片刻,叹道:“您这是把仗打在心里了。”

诸葛俊笑了笑:“真正的战场,从来不在江面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