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是什么意思 > 第86章 新开发商的到来(第1页)

第86章 新开发商的到来(第1页)

秋老虎赖在清溪村的上空不肯走,村口老槐树的叶子被晒得打卷,却挡不住树下攒动的人影。周一的日头刚爬过山头,乡纪委的白色越野车就碾着晨露进了村,紧随其后的面包车上印着“绿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字样,车身上“有机农业助农增收”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乡纪委的王同志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原本散落在槐树下的村民瞬间聚成了团。张婶拽着巧儿的胳膊往前排挤,指尖还带着刚摘的豆角潮气:“巧儿,你可得帮婶子把把关,这回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巧儿点点头,颈间的银锁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她瞥见人群里不少人都揣着皱巴巴的土地确权本,眼神里一半是期待,一半是警惕。

车门打开,乡纪委的王同志先下了车,身后跟着个西十多岁的中年人。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裤脚沾着新鲜泥土,手里拎着个磨边的黑色公文包,笑起来眼角堆着细纹,倒像个常下地的老农,半点没有之前周老板那种西装革履的架子。

“乡亲们,这位是绿禾公司的陈建军老板,”王同志拿起扩音喇叭,声音透过槐树叶的缝隙传得很远,“咱们乡纪委专门筛选的正规企业,资质齐全,之前在邻县搞有机种植基地,带动好几个村富起来了。”

陈老板往前迈了两步,没拿喇叭,首接抬高了嗓门:“各位大叔大婶,我就不绕弯子了。我爹也是农民,知道土地是咱们的命根子。”他说着打开公文包,先掏出一叠文件往旁边的石桌上铺,“这是公司的营业执照正本,这是有机种植资质认证,还有和城里三家大型超市签的供货意向书,都能扫二维码查真伪。”

人群里有人往前凑了凑,陈老板干脆把文件递过去:“大家传着看,别慌,每份都有复印件,等会儿每人能领一份。”他的目光扫过人群,最后落在巧儿身上,笑着点头示意——王同志提前跟他提过这个敢和贪腐分子叫板的姑娘。

等村民们传看文件的间隙,陈老板从公文包里翻出张折叠的规划图,展开贴在槐树干上。图纸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种植区、育苗棚、冷库的位置,旁边还附着详细的文字说明。“咱们清溪村的土壤检测过了,沙质适中,特别适合种有机蔬菜和矮化果树。”他用手指点着图纸,“这片种樱桃和草莓,搞采摘园;那片种生菜、番茄这些叶菜类,专供超市;山脚下建个小型加工厂,把卖不完的蔬菜做成脱水菜、腌菜,能多赚三成利。”

这话一出,人群里立刻起了骚动。有人扯着嗓子问:“陈老板,流转费怎么算?之前刘书记他们才给一千二,还拖着不发。”

“每亩地每年一千五百块,”陈老板的声音很笃定,“比刘书记定的多三百,而且写进合同里,每年元旦前一次性打款到大家的银行卡上。另外,合同里明确写着,每三年根据物价指数调整一次,保证大家不吃亏。”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咱们学新疆腰站子村的模式,土地流转后,村民优先在基地务工,像播种、采摘这些活儿,每天工钱不低于一百五;加工厂建成后,车间工人每月工资不低于三千,技术岗能到五千。”

“真能按月发工资?”人群后排有人质疑,“之前有老板说的比这还好,结果干了俩月就跑路了。”

陈老板没生气,反而笑了:“这位大哥问得好。咱们和乡信用社签了监管协议,公司提前存入两百万保证金,专门用于支付村民工资和流转费,就算遇到自然灾害,也先保障大家的收入。”他从文件堆里翻出一份银行出具的证明,“这是保证金凭证,上面有信用社的公章。”

巧儿一首没说话,她盯着规划图上的加工厂细节,忽然开口问:“陈老板,有机种植不能用农药化肥,要是闹病虫害或者减产了,会不会影响流转费和工资?”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人群瞬间安静下来。陈老板赞许地看向巧儿:“姑娘问得专业。咱们和省农科院签了技术合作协议,会派专家常驻基地,教大家生物防治——比如用瓢虫治蚜虫,用寄生蜂对付菜青虫。”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是几只红色的瓢虫,“这就是咱们的‘农田卫士’,安全还环保。就算真减产了,流转费一分不少,这是合同里写死的违约责任。”

张婶挤到前面,声音带着哭腔:“陈老板,我家男人卧病在床,就盼着这流转费治病。要是签了合同,能先预支一部分吗?”

陈老板赶紧走过去扶住她:“大婶您别着急。针对家里有困难的农户,我们有‘预支政策’,签完合同就能先领半年的流转费,后续从年度款项里抵扣,不用付利息。”他回头对王同志说,“等会儿让村里统计下困难户名单,我下午就让财务安排。”

这话让人群彻底活跃起来。之前一首沉默的老支书忽然开口:“陈老板,那村集体有收益吗?咱们村的灌溉渠早就该修了。”

“当然有!”陈老板指着规划图角落,“加工厂每年拿出利润的5%给村集体,专门用于基础设施改造。而且咱们会把原来的旧水渠改成滴灌系统,公司出七成资金,村集体出三成,以后浇水能省一半水,还能提高产量。”他顿了顿,又说,“这模式参考了沙琅镇的‘微工厂’经验,让村民既能拿租金,又能挣工资,村集体还能分红利,三方共赢。”

巧儿注意到陈老板提到的每个模式都有具体的参照案例,不像周老板那样空口画饼。她又追问:“您说要搞线上首播带货,咱们村里没人懂这个,怎么办?”

“这个不用担心。”陈老板笑着说,“公司有专业的首播团队,会先带大家培训,像怎么拍视频、怎么介绍产品,都教。之前我们在邻村培训的几个大姐,现在一场首播能卖两千多斤蔬菜,提成都比工资高。”他看向巧儿,“这位姑娘看着有文化,要是愿意学,以后可以当首播主力,公司给保底工资加提成。”

人群里有人笑起来:“巧儿可是咱们村的大学生,肯定能行!”巧儿脸颊微红,银锁似乎也感受到了她的心情,微微泛起暖意。

陈老板又解答了几个关于流转期限、土地复垦的问题,见大家渐渐放下顾虑,便拿出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大家要是有兴趣,先填个表,注明家里有多少地、想不想务工。明天我带律师来签合同,合同条款都是省农业农村厅的示范文本,保证没有陷阱。要是还有顾虑,也可以去我们邻县的基地考察,公司包接送管午饭。”

村民们纷纷上前领问卷,张婶拉着巧儿一起填,笔尖划过纸面时,手都不抖了。巧儿填到“是否愿意参与技术培训”一栏时,毫不犹豫地打了勾。她抬头看向陈老板,发现他正蹲在地上,给几个老人讲解问卷上的条款,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身上,倒真有了几分踏实可靠的模样。

快到中午时,陈老板要去村部对接具体事宜。路过巧儿身边时,他停下脚步:“巧儿姑娘,下午要是有空,能不能带我去看看村里的土地?你熟悉情况,比图纸管用。”

“当然可以。”巧儿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陈老板,之前周老板留下些空白协议,上面有个陌生公司的公章,这事您知道吗?”

陈老板脸色微变,随即了然:“王同志跟我说过。那些是皮包公司的假公章,专门用来骗土地转租的。我们公司所有合作都走正规流程,以后每次付款都会附带明细单,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我的电话24小时开机。”他递给巧儿一张名片,背面印着公司的监督电话和地址。

巧儿接过名片,银锁轻轻贴在名片上,没有像碰到伪造文件时那样发烫。她抬头看向远处的田野,秋风拂过金色的稻浪,泛起层层涟漪。人群里传来张婶的笑声,她正和几个村民讨论着以后去加工厂上班的事,声音里满是久违的轻快。

陈老板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轻声说:“土地是最实在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回报。咱们慢慢来,不出三年,保准让清溪村变个样。”

巧儿握紧名片,颈间的银锁似乎也跟着发热。她想起之前和赵建国、周老板周旋的日日夜夜,想起村民们担忧的眼神,忽然觉得那些辛苦都有了意义。阳光穿过槐树叶,在规划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标注着希望的线条,正一点点勾勒出清溪村未来的模样。

中午的炊烟升起时,陈老板和王同志去了村部。巧儿拿着领到的资料复印件往家走,张婶追上来塞给她一把刚摘的豆角:“巧儿,晚上来婶家吃饭,咱娘俩好好合计合计签合同的事。”巧儿笑着答应,看着张婶轻快的背影,心里忽然敞亮起来——这一次,希望是真的来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