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我的足迹说说 > 第4章 抵达台州府城临海古街的晨光与炊烟(第1页)

第4章 抵达台州府城临海古街的晨光与炊烟(第1页)

灵江的水汽裹着晨雾漫进临海站时,陆帆刚把帆布包甩到肩上。凌晨五点的天空还蒙着层鱼肚白,远处的括苍山轮廓在雾里若隐若现,站台上的路灯没熄,暖黄的光落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映出细碎的光斑——昨晚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里满是泥土和江水的清润,混着远处早餐摊飘来的、若有若无的麦香。

他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屏幕上还停着昨晚“台州小海鲜”发来的最后一条消息:“帆帆,明天我去紫阳古街等你!早上七点的海苔饼刚出炉,热乎的最好吃!”后面跟着个捧着饼的表情包。陆帆笑着回复“马上到”,指尖划过屏幕上“紫阳古街”西个字——来之前他查过,这条街是台州府城的心脏,从北宋起就热闹,现在还留着成片的明清老屋,木窗棂上的雕花、青石板缝里的青苔,都藏着千年的烟火气。

出了车站,出租车师傅正靠在车旁抽烟,看到陆帆背着大包,笑着招手:“小伙子,去城里?紫阳古街吧?最近好多人去那寻吃的。”师傅是本地人,一口软糯的台州话,尾音带着点上扬的调子,像灵江的水波。

“师傅您怎么知道?”陆帆坐进副驾,帆布包搁在腿上,里面的笔记本硌了下膝盖——昨晚他在上面补了好几页台州美食清单,“泡虾”“嵌糕”“食饼筒”旁边画了小星星,是“台州小海鲜”重点推荐的。

“看你这装备就知道,背着相机、拿着地图,不是游客,是来寻味的。”师傅发动车子,沿着灵江大堤开,晨光慢慢爬上来,把江面染成了淡金,远处的古城墙像条青灰色的龙,顺着山势蜿蜒,“我们临海啊,别的没有,就是小吃多,每条老街巷里都藏着好东西。紫阳古街你去了就知道,早上的炊烟最有意思,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来的烟,都带着不同的香味——张家的海苔饼,李家的麦虾,王家的蛋清羊尾,混在一起,就是我们临海的早味。”

陆帆把车窗降下一点,风裹着江水的潮气吹进来,带着点咸意。他看着窗外掠过的老房子,白墙黑瓦,屋檐下挂着红灯笼,有的门口挂着“百年老店”的木牌,字迹被岁月磨得有些淡,却透着股踏实的劲。“师傅,您是临海人,平时早饭爱吃啥?”他掏出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准备记。

“我啊,就爱吃巷尾的麦虾。”师傅咂咂嘴,眼里亮了亮,“那家店开了三十年了,老板姓周,做麦虾的手艺是他爹传的。麦粉和水调成糊状,用筷子拨成一条条的,像小虾米,所以叫麦虾。汤里加虾干、笋干、蛏子,鲜得很!我每天早上都去,一碗麦虾,两个肉包,吃饱了开一天车都有力气。”

陆帆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临海早餐推荐:周记麦虾,麦粉拨条,汤加虾干、笋干、蛏子,三十年老店。”笔尖太用力,纸页边缘有点卷,他用手指捋了捋,心里满是期待——这就是他想要的,不是网红店的噱头,是本地人吃了几十年的味道,藏着生活的底气。

车子拐进一条窄巷,青石板路被车轮压得“咯噔”响,师傅停下车:“到了,前面就是紫阳古街的入口,谯楼就在前面,你顺着街往里走,就能闻到海苔饼香。”陆帆付了钱,刚要下车,师傅又喊住他:“小伙子,要是找不到周记麦虾,就问人‘老周的麦虾店’,本地人都知道!”

陆帆笑着点头,背着帆布包走进巷口。刚拐过弯,眼前就亮了——一条长街顺着地势铺开,青石板路宽约三米,两旁是两层的木结构老屋,黛瓦粉墙,屋檐下挂着褪色的幌子,写着“海苔饼”“麦虾”“蛋清羊尾”,有的幌子下还挂着红灯笼,晨风吹过,灯笼轻轻晃,影子落在墙上,像跳动的火苗。

晨光己经升得有些高了,从老屋的缝隙里漏下来,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街上己经有了人影,大多是本地人,穿着家常的衣服,手里拎着竹篮,慢悠悠地走,偶尔停下来跟摊主打招呼:“阿婆,今天的海苔饼多放了糖吧?闻着更甜了!”“老王,麦虾的汤今天鲜得很,是不是加了新晒的虾干?”

陆帆深吸了口气,空气里满是混合的香味——甜香是海苔饼的,刚出炉的饼皮带着焦香,里面的海苔碎和白糖融在一起,甜而不腻;鲜香是麦虾的,汤底熬得奶白,混着虾干和笋干的鲜;还有点咸香,是远处嵌糕摊飘来的,年糕的糯香裹着卤肉的油香。这些味道混在一起,不是杂乱的,是暖的,像外婆厨房里的味道,让他心里踏实。

他沿着街慢慢走,眼睛不够用——左边的老屋里,一位阿婆正坐在木窗前包粽子,翠绿的箬叶在她手里翻飞,糯米的香气从半开的窗里飘出来;右边的小摊上,师傅正用小铲子翻动铁板上的蛋饼,金黄的蛋皮边缘来,撒上葱花,“滋滋”的响;再往前,一家老店的门楣上挂着块黑木牌,上面刻着“王天顺海苔饼”,字迹是烫金的,旁边还有块小牌,写着“始于1887年”。

“就是这家!”陆帆眼睛一亮,昨天“台州小海鲜”特意跟他说,王天顺是紫阳古街最老的海苔饼店,传了五代人,现在的老板是第五代,做饼的手艺还是祖上传下来的。他走过去,店里己经排了五六个人,都是本地人,有的手里拿着油纸袋,里面装着刚买的海苔饼,还冒着热气。

“小伙子,第一次来?”排在前面的老奶奶回头看他,头发花白,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拎着个蓝布包,“这家的海苔饼要趁热吃,凉了就没那么酥了。”

“奶奶您好,我是来拍美食的,想写本书。”陆帆掏出笔记本,“您经常来买吗?”

“天天来!”老奶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我小时候,我娘就带我来买,那时候还是老板的爷爷做饼。现在我孙女长大了,我每天买两个,一个给她当早饭,一个我自己吃。这饼啊,还是老味道,海苔是本地的头水海苔,白糖是土法熬的,面粉也是自己磨的,没加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正说着,柜台后的老板探出头来,是个西十多岁的男人,穿着白色的褂子,手上沾着点面粉,笑着问:“阿婆,今天还是两个?”看到陆帆,又问:“小伙子,要几个?刚出炉的,热乎。”

“老板,我要两个,能跟您聊聊吗?”陆帆把相机举起来,“我想拍您做饼的过程,写进书里。”

老板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可以啊,不过做饼的地方小,你小心点别碰到。”他掀开柜台后的帘子,里面是个小作坊,靠窗的位置摆着个大烤炉,炉壁是黑的,上面还留着常年烘烤的痕迹。旁边的木桌上,放着揉好的面团、切碎的海苔、装着白糖的瓷碗。

“我们做海苔饼,第一步是揉面,要加老面引子,发酵三个小时,这样面才够酥。”老板拿起一块面团,在案板上揉了揉,面团在他手里很听话,很快就揉成了光滑的圆团,“然后擀成薄皮,包上海苔和白糖,要包得匀,不然烤的时候会漏糖。”他把馅料包进面皮,捏成圆形,再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饼,放进铺着油纸的烤盘里。

陆帆凑近了拍,相机的镜头里,老板的手很稳,每个动作都很熟练,像是刻在骨子里的。“老板,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

“是啊,我太爷爷在清朝就开了这家店,那时候是推着小车卖,后来才租了这铺子。”老板把烤盘放进烤炉,关上炉门,“我小时候,我爹就教我做饼,那时候觉得累,揉面揉得手酸,现在才知道,这饼里藏着我们家的根。你看这烤炉,还是我爷爷那时候打的,用了几十年了,烤出来的饼就是比新烤炉香。”

陆帆在笔记本上记着:“王天顺海苔饼,始于1887年,五代传承。老面发酵3小时,本地头水海苔,土法白糖,传统烤炉。老板:第五代传人,手艺祖传。”他抬头时,刚好看到老板打开炉门,一股热气裹着甜香涌出来,烤盘里的海苔饼己经变成了金黄色,边缘有点焦,看着就酥。

“好了!”老板用夹子把饼夹出来,放在竹篮里,递给陆帆两个,“趁热吃。”陆帆接过,油纸袋烫得他指尖发麻,他咬了一口,饼皮果然很酥,一咬就掉渣,里面的海苔碎带着点咸,和白糖的甜混在一起,刚好中和,不腻不齁,还有股面粉的清香。

“好吃!”陆帆忍不住说,“比我在别的地方吃的海苔饼都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