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燕云十六州百科 > 第4章 可汗让我去汴梁看看(第1页)

第4章 可汗让我去汴梁看看(第1页)

第西章观音女:可汗,让我去汴梁看看

显德七年三月初五·辽上京宫帐

铜炉里的松脂燃得正旺,袅袅青烟绕着帐顶的狼头图腾盘旋。耶律璟捏着耶律敌烈送来的奏报,指尖把“后周商队己接收赔罪狐皮,称愿加送十匹织锦”的字迹按得发皱,眉头却依旧没舒展开——韩通昨日又派人送来书信,催问燕云互市点的安防布防,字里行间全是警惕。

“可汗,这是后周送来的新茶,说是汴梁清明前采的雨前龙井。”耶律观音女端着个青瓷茶盏走进来,茶烟氤氲里,她身上的银线长袍泛着柔光,手里还捧着卷《史记》,“李谷先生托人捎话,说这茶要配着汉人的盖碗喝才香。”

耶律璟瞥了眼茶盏,没接,反而把奏报扔在案上:“韩通那老东西,嘴上说互市,暗地里怕是还在防着我们。郭崇在成德的兵还没撤,赵匡胤的殿前军也在汴梁教场练兵,哪有半点真心太平的样子?”

耶律延寿女抱着她的草筐跟进来,听见“赵匡胤”三个字,立刻凑到耶律璟身边:“父汗,赵匡胤是谁呀?能像韩将军那样穿亮闪闪的银甲吗?农妇奶奶说汴梁有好多将军,他们都喜欢草绳吗?”

“小孩子别瞎问。”耶律璟拍了拍她的头,目光却落在观音女身上,“你整天读汉人的书,又跟李谷聊过几次,你说,后周是不是在耍花招?”

耶律观音女放下茶盏,翻开《史记》,指着“烛之武退秦师”那一页:“可汗,烛之武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后周和我们一样,都怕打仗。他们幼帝年幼,要防着赵匡胤夺权,还要守着边境,哪有精力主动攻辽?韩将军的警惕,不过是怕我们先动手罢了。”

她顿了顿,又从袖中掏出张纸,上面画着简单的地图,用红笔圈出汴梁和独石口:“您看,互市每月能给我们十万斤粮草,三个缺粮的部落己经能安稳春耕;后周也能借这个机会稳住内部,不用分心防我们南下。这就像汉人说的‘双赢’,比打仗划算多了。”

耶律璟盯着地图上的红圈,没说话。他不是不懂这个理,可五代的君主换得比走马灯还快,后周今日的安稳,说不定明日就因一场兵变化为乌有,到时候新君若是个好战的,契丹这点粮草优势根本不够看。

“可汗,要想知道后周是不是真心太平,不如让我去汴梁看看。”耶律观音女突然开口,眼神格外坚定,“我带着延寿女去,就说去学种稻子、看织锦,既合情合理,又能摸清汴梁的虚实——看看幼帝是不是真的想守和,赵匡胤的兵到底有多少底气。”

“不行!”耶律璟想都没想就拒绝,一拍案几,铜炉里的火星溅了出来,“汴梁是龙潭虎穴,你俩一个读了几本汉人的书,一个连草绳都编不利索,去了还不是羊入虎口?”

耶律延寿女被吓得一缩脖子,却还是攥着草筐小声说:“父汗,我想去汴梁看稻田……农妇奶奶说汴梁的稻田比独石口的大十倍,还能养小鸭子呢。”

“你也跟着胡闹!”耶律璟瞪了她一眼,可看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语气又软了些,“汴梁离上京太远,路上有劫匪,还有后周的兵,太危险。”

“有韩将军和李谷先生担保,不会危险的。”耶律观音女立刻接话,把李谷的书信递过去,“李谷先生在信里说,若我们派公主去汴梁,他会亲自去边境接,还让韩将军派侍卫护送。他们若想耍花招,根本不必费这个劲。”

她见耶律璟还是犹豫,又补充道:“再者,我去了可以跟幼帝聊聊汉人的农事,跟后周的文官谈谈《论语》,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只懂打打杀杀的蛮夷。延寿女跟着学种稻子,正好让后周看看,我们是真的想好好互市,不是为了偷袭。”

耶律璟的手指在案几上敲着,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他确实想摸清汴梁的底细,可派武将去太扎眼,派使者又怕被糊弄,观音女带着延寿女去,以“学农事”为名,既隐蔽又不会引起猜忌——毕竟没人会防备两个爱读书、爱编草绳的姑娘。

“而且,”耶律观音女放缓了语气,拿起那盏龙井茶递到他面前,“可汗不是总说,燕云的汉人不服我们吗?我去汴梁看看他们的生活,回来或许能想出让燕云人安稳过日子的法子,总比一味用刀枪压着强。就像互市,一开始大家也怕有诈,现在不也好好的?”

耶律璟看着茶盏里浮起的茶叶,又看了看观音女沉静的眼神,想起独石口互市点上那些热闹的身影,想起部落牧民领到粮草时的笑脸,心里的疑虑终于散了些。他接过茶盏,抿了一口,茶香清冽,竟比上京的马奶酒更让人舒心。

“你要去可以,但得答应我三件事。”他放下茶盏,语气严肃起来,“第一,只许待十日,看完稻田、聊完农事就立刻回来,不许掺和后周的朝政;第二,让耶律敌烈带五十名精锐侍卫跟着,寸步不离;第三,若发现后周有半点异动,立刻发信号,我亲自带兵去接你们。”

耶律观音女眼睛一亮,立刻屈膝行礼:“谢可汗!我都记下了!”

耶律延寿女也跟着欢呼起来,抱着草筐在帐里转圈:“能去汴梁啦!能看大稻田啦!还能给农妇奶奶带我编的草筐!”

耶律璟看着侄女眼里的光亮,又看着女儿蹦蹦跳跳的模样,紧绷的嘴角终于松了些。他挥了挥手:“去吧,跟耶律敌烈说,让他备好车马,三日后出发。对了,给延寿女多带两件襦裙,别到了汴梁让人笑话。”

两人欢天喜地地退了出去,帐里只剩下耶律璟和案上的奏报。他拿起那张画着地图的纸,指尖划过汴梁的位置,忽然想起观音女说的“双赢”。或许,真的不用靠“踏平”,也能让契丹安稳下去;或许,那些汉人的书里,藏着比弯刀更管用的道理。

铜炉里的松脂还在燃着,烟色轻轻绕着狼头图腾,竟有了几分柔和。耶律璟端起茶盏,又喝了一口,清冽的茶香漫过舌尖,他忽然开始期待——等观音女和延寿女回来,会不会真的带来能让南北都太平的法子?

三日后,辽上京的城门外,一辆装饰着银铃的马车缓缓驶出。耶律观音女坐在车里,手里捧着《论语》,身边的耶律延寿女正摸着新做的粉襦裙,金步摇撞得叮当响。车外,耶律敌烈带着五十名侍卫紧随其后,马蹄踏过冻土,朝着汴梁的方向而去。

风里的暖意越来越浓,远处的草原上,春耕的牧民己经开始翻地,炊烟袅袅升起,与上京的烟色连成一片。耶律观音女掀开窗帘,望着南方的天际,心里默默念着李谷信里的话:“汴梁的春天,有开得最艳的桃花,也有最愿安稳过日子的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