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三尺讲台视频 > 第192章 逆流而上(第1页)

第192章 逆流而上(第1页)

市一院的单人病房,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悄然变成了青云中学高二七班最具特色的一个“分校区”,或者说,一个前线指挥所兼重症监护下的“极限学习舱”。

吴明,这位曾经的“程序猿”,如今的“病房战士”,展现出了让所有医生护士都为之侧目的钢铁意志。

“单线程”的极致专注

麻醉效果完全褪去后,伤口的疼痛如同潮水般阵阵袭来,每一次轻微的咳嗽、翻身,甚至深呼吸,都会引发一阵尖锐的撕裂感。静脉输液的针头埋在手臂的血管里,冰凉的药液持续不断地滴入,带来手臂的酸胀和身体的寒意。

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吴明重启他“最强大脑”的进程。

当平板电脑里传来课堂首播的声音,当那份由陈小雨绘制、凝聚了全班心血的“知识图谱”电子版呈现在眼前时,吴明仿佛自动屏蔽了所有物理层面的不适信号。

他半靠在摇起的病床上,脸色依旧苍白,嘴唇因失水和疼痛而缺乏血色。打针的左手被严格固定,只能僵硬地放在身侧。他便用唯一能自由活动的右手,操作着平板,时而暂停录像记录要点,时而在聊天框里用一指禅敲出简短的疑问。

更多的时候,他右手紧紧握着一支笔——笔的一端被林远用医用胶带巧妙地缠了几圈,增加摩擦力,方便他虚弱的手指抓握——在摊放在移动桌板上的笔记本上,缓慢而坚定地书写、演算。

动作很慢,因为每一次弯腰和手臂的移动都会牵动腹部的伤口,带来细密尖锐的疼痛,他的额头上时常因此渗出冷汗。书写的字迹,也因为身体的虚弱和疼痛的干扰,失去了往日的工整凌厉,显得有些歪斜、虚浮。

但他没有停。

查房的医生和护士进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少年眉头因痛苦而微蹙,呼吸略显急促,但眼神却像淬了火的钢,紧紧锁定在屏幕和笔记上,那只没有打针的手,如同精密机械臂,克服着生理的阻碍,执着地在纸上留下思维的轨迹。输液管里的液滴,和他笔下沙沙的移动,构成了奇特的二重奏。

“这孩子……”一位年轻护士小声对同伴感叹,“我昨天晚班看他写到十一点多,让他休息,他说还有个‘模块’没调试完……这劲头,比我当年考研还拼。”

主治医生在检查完伤口后,也忍不住对林远和吴明父母说:“恢复情况不错。小伙子意志力很强,这对他术后恢复其实是好事。不过,还是要提醒他,注意休息,劳逸结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林远看着病床上那个仿佛进入“心流”状态、与知识、与疼痛、与时间进行着无声角力的少年,心中既疼惜,又充满了骄傲。这就是吴明,他用他唯一熟悉和擅长的方式——极致的专注和逻辑,向命运投出的、最倔强的反抗。

“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无声誓言

而七班的大本营,气氛也同样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吴明的意外,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表面平静)的湖面,激起的不是混乱的涟漪,而是一种沉静如水的、悲壮的力量。

课间,少了往日的喧闹。当有人下意识想喊“明哥,来看看这题”时,话到嘴边又会咽回去,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然后默默地自己继续钻研,或者转向其他同学低声讨论。那种“连吴明都在病床上拼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的情绪,如同无声的号令,渗透在每个人的心里。

李浩的变化最为明显。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战神”,仿佛一夜之间沉稳了许多。他不再抱怨题目太难,而是把那份球场上的狠劲全部用在了啃书本上。一次物理课上,遇到一道极其复杂的综合题,他愣是抓着周伟讨论了整整两个课间,眉头拧成了死结也不放弃。

“我就不信了!”他低吼一声,拳头砸在桌子上(力度控制得很好,没发出太大动静),“明哥躺着都在学,我站着还能被这破题拦住?”

最后当他终于豁然开朗,解出答案时,那兴奋的低吼声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仿佛打赢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比赛。他甚至还主动把解题过程拍下来,发到了“能量补给站”群里,附言:“@Wu_Ming明哥,看看我这思路对不?有没有更优解?”

陈小雨则继续用她的画笔,默默支持着。她不仅每天负责整合知识图谱,还会在笔记的边角,画上小小的、可爱的加油图标,或者一句简短的诗。她知道吴明可能不会在意这些“形式”,但她相信,这些微小的温暖,或许能像代码里的注释一样,在某些时刻,提供一点点慰藉。

班级的能量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非官方的现象。每当有同学解出一道难题,完成一次高效的复习,或者在模考中取得进步,都会在群里半开玩笑地说一句:“这波积分,分一半给明哥!”“给明哥的能量池充个电!”

这当然没有实际加成分数,但却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和精神契约——我们是一个整体,你的战斗,就是我们的战斗;我们的进步,也承载着你的希望。

林远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没有刻意去煽情,去渲染,只是在一次简短的班会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绷紧却坚定的脸,平静地说:

“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这股劲,很好。”

“把它用在刀刃上,用在每一道题目的攻克上,用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夯实上。用我们实实在在的、全力以赴的姿态,告诉病房里那位正在‘系统升级’的战友——”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教室:

“我们和你在一起。你的战场,从不孤单。”

教室里一片寂静,没有人说话,但每一双眼睛里,都燃烧着同样的火焰。那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一种悲壮而充满力量的集体意志。

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没有成为击垮七班的灾难,反而像一次高温高压的锻造,剔除了最后的杂质,将这个集体熔铸成了一块更加致密、更加坚韧的合金。

逆流而上,方显英雄本色。病房里的孤灯,与教室里的群星,在不同的空间,为了同一个目标,正各自闪耀,又彼此辉映,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