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综第一美人只求速死 > 第六百零一章 误判局势(第3页)

第六百零一章 误判局势(第3页)

“这句话重要,是因为是李东阳所改。而李东阳,是胡惟庸之后的宰相。太祖明令,不可再设宰相,这一点,各位是否听过?”

付应芳若有所悟,点头称确有此条,弘治朝的李东阳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首辅代天理政就是从他开始,说到这里却恍然想到什么,当即闭口不言。

杨帆沉声说这正涉及太祖立国之道,自己在江南说本朝以尧舜大道立国,千真万确,太祖行重典,不在于严酷,而在于兴复大道的决心。

他解释说。

“太祖若想要圣人之制,何必废除宰相?杨廷和与皇上结仇,正如同太祖与胡惟庸的关系。蒙元末年,天下已亡,中土形同洪荒,太祖再造华夏,需从头理顺,只能从尧舜之道起头,可士大夫习于蒙元之俗,不知天命古训,难以承继天子与士大夫共治之局。”

杨帆称自己曾就此上书皇上,亡天下之国如何兴复是太祖考虑的头等大事,胡惟庸等人学识不深、私心过重。

太祖即便想让宰相协理也不可能,因此《大诰》《祖训》才告诫子孙不可重回蒙元无道。太祖以尧舜大道立国,才能让亡天下之族重兴文明,否则便与蒙元无异。

他还说,沐朝弼南征时曾以为自己与朱家有仇,是因为不了解朱家处境,朱家为帝只能做尧舜之帝,否则便与蒙元一样,到万民不认可时,子孙都会遭殃。

沐朝弼听得入神,回想历代训条,沐英以下反复告诫后世不可忘记武臣《大诰》。

否则必遭灭族之祸,此刻想来确如尧舜之世,德命来自万民赋予,与历代不同。

究其原因正是杨帆所说的亡天下之族重兴文明需从头开始,朱家与勋臣都是带领万民之人,不能有私心。

沐朝弼念及往事,浑身冷汗淋漓。

他身为沐英的六世孙,幼时曾听族中老人提及,先祖沐英、沐晟以耕读传世,沐英每年亲自耕田,彼时公府规模不大,仅属小康之上。

家族的奢靡之风自弘治、正德年间的沐昆起兴,但其所占田产远不及地方官与缙绅。

真正令天下人不满的是沐朝弼自己,他虽未细算,却也知晓名下有百余个庄子,民间“三百六十庄”的说法虽夸张,却道出了世人对沐家的怨怼。

这些年,沐朝弼自知行事霸道,心中有愧。

两个侄子暴毙之事,虽非他亲手所为——实乃叔侄相争、两府对立中,下人因讨好他而延误诊治,加之孩子先天体弱所致——但他霸占爵位不放的事实,让天下人对他戳脊唾骂。

他明白,只要那些庄子还在,这污名便永远无法洗刷。

此刻,沐朝弼望着灵堂中的建文画像,又看向一身小厮打扮的杨帆,幼时的记忆涌上心头。

每逢太祖与马皇后忌日,族人必恭读《武臣大诰》及太祖给西平侯的书诰,其中三十二条关于武臣不法案例及与有司关系的内容,他至今记忆犹新。

反观自身所为,与这三十二条相去甚远,家族的问题,似乎自祖父沐昆、弘治朝便已埋下伏笔。

“灭族之祸、灭族之祸……”沐朝弼喃喃自语。此前他绝不信会有此事,但目睹杨帆变法后,他隐约感到若不与严家撇清关系,终将出事,此刻更觉灭族之祸并非不可能。

他忽然明白沐英临终的念叨,朝廷局势错综复杂,当年靖难之役,若非沐晟行动迟缓,家族早已覆灭。

而族人因读书少,轻信黄子澄、齐泰等大儒,误判局势。

此刻再想《武臣大诰》,才觉其确有尧舜气脉,与历代不同。

沐朝弼与付应芳交换眼神,决心不再与严家纠缠。

未等他们开口,俞潮胜便激烈反驳杨帆所提的尧舜大道,痛斥朱棣篡位,全然不顾杨帆的阁臣身份。

沐朝弼无奈,转而向杨帆询问,称太祖曾为韩林儿所封吴王,继承大宋,既是如此,何来尧舜大道立国,难道宋朝亦是如此?

杨帆反问。

“太祖为何定国号为‘大明’,而非‘新宋’或‘吴朝’?”

这个问题触及敏感核心,二百年来少有人敢论,让在场几人如芒在背。随后,杨帆解释。

“大明”取自“尧日、舜月、禹壤”,蒙元统治八十年间王道尽失,官吏以蒙古习俗割裂天,与大宋截然不同。

太祖驱除鞑虏后,面对积弊,在刘伯温力主下,以重典治世,推行均田计授、卫所耕战、崇本抑末,设登闻鼓、华表木,编订大诰,旨在重回华夏之俗。

几人闻言叹息,深知杨帆所言非虚。

登闻鼓确在南京宫门外,百姓可头顶大诰告御状,而大诰中太祖亲审的案例与原则,虽彰显王道,却严苛到难以长期施行。

他们不禁怀疑,杨帆变法是否要恢复太祖那套制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