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综第一美人只求速死 > 第五百九十九章 心烦意乱(第1页)

第五百九十九章 心烦意乱(第1页)

王材关于朱棣庙号的见解,是他五六年闲居苦闷中琢磨出的。

大明朝因靖难之役存在很大变数,永乐帝功过难定,朝野因此分化为支持永乐和支持建文两派。

永乐帝驾崩后庙号为太宗,意在昭示正统,却淡化了靖难之役的因由。

嘉靖帝经大礼议之乱,感受到太祖立国之道特殊,让儒臣难以接受,建文帝和儒臣曾试图改变,朱棣则在很大程度上捍卫太祖之道,故将之乱命名为“靖难”。

意指建文帝和儒臣的做法是灾难。但朱棣靖难后也未完全遵照太祖遗训,且因性格刚烈,对当年儒臣打击惨烈,造成难以弥补的裂痕。

嘉靖想调和这一裂痕,改订诸多礼仪,将朱棣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还剔出姚广孝配享功臣之列、将元世祖忽必烈剔出太庙,本意是调和,却激化了深层矛盾。

“成祖”庙号如同“闰法”,重提靖难之役,表明永乐帝所成是恢复被建文帝丢弃的太祖立国之道。

嘉靖此举是向儒臣表明自己坚守太祖、成祖之道,但其手段与朱棣利用宦官类似,靠严嵩等恶臣,不仅未解决问题,反而引发更严重的裂变。

本质上,太祖以尧舜大道立国,注重实际,儒臣则以空洞的圣人之制为理想,双方围绕皇权归属长期斗争。

弘治朝李东阳设立内阁,让明朝成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朝代。

杨帆的运朝疏及嘉靖晚年的危机促成变法,变法宗旨是重申尧舜大道,同时兼容儒臣理想,堪称另一场文戏的靖难之役,虽不动刀兵却同样险恶。

杨帆祭出“大道祭孔文”后,儒臣都明白了变法实质。

王材的话让众人侧目,沐朝弼假意嗔怪他藏着掖着。

“王大人,你这可就不对了,有话不早说,如今却藏着掖着,当真让人不解。”

沐朝弼笑道。

王材称嘉靖改订礼制时,张璁一伙赞襄,曾阁老、夏阁老、严阁老等反对,因礼制是皇上家事,臣子不便死谏。

他感慨此事至关重要,认为“成祖”是成太祖之道,实则不如“太宗”顺理成章,有欺世盗名之嫌,还称是张璁一伙教唆皇上乱礼制,十分可恨。

王材走到杨慎面前,敬酒并深拜,提及杨慎父子当年为天下人请命之事,称其壮怀激烈,还说杨慎当年就该行“清君侧”之事。

众人听闻“清君侧”,都有些心虚,因这近乎谋反。

杨慎连忙否认,称自己绝无此意,还想到当年因年轻轻狂,受程朱之学影响,差点犯下大罪,皇上从轻处置已是天恩,如今再无他想。

他对着北京方向三叩九拜,表明绝无不臣之心。

众人见杨慎如此郑重,都觉不适。

王材称只是乡野闲聊,让他不必当真。

杨慎表示自己年少轻狂时误国误民,如今只寄情山水,劝王材将见解写出来藏之名山。

王材虽恼怒,但顾忌杨慎名气,只好称自己所言只是茶语谈资,让大家当笑话听。

俞潮胜却觉得王材的话有道理,认为臣子见奸臣应清君侧,还说如今的杨帆和大奸臣张璁一样。

满座之人全都哗然,因为俞潮胜的话简直是明着谋反。

自古所谓的“清君侧”,没有一次是真的,实则都是逼宫,因此他亲口说出这话,犯了历朝历代的大忌,一旦传出去,在座之人无一能脱干系。

俞潮胜敢说这话,是因为俞家怨气极深。从俞廷玉开始,父子四人皆无好结局。

俞廷玉元末战死于安庆,长子俞通海对阵张士诚时战死,次子俞通源因胡惟庸案被除爵,三子俞通渊靖难时战死白沟河。

仅存的独苗俞通源无爵位,后代也因靖难污点长期无爵,直到俞潮胜父子才靠严嵩说情获得相应待遇,却无爵名。

当年南京城破后,俞家辗转将建文帝带到湖南、贵州,得到沐家支持,又联络其他靖难失意大佬,结成半公开的对抗联盟。

自靖难至今,南方诸省百姓对建文帝津津乐道,乐于传言其踪迹,便是有人想借此对抗永乐王朝,这股暗流后来演变为儒臣与皇权对立的象征,此刻又成了与杨帆、嘉靖的对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