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固基与萌芽
第一节:勘测与难题
台风过后的第七天,农场的日常秩序基本恢复,工作的重心全面转向防浪堤的彻底修复与加固。陈曦、赵劲松陪同周技术员,对堤坝进行了一次极为细致的勘测。他们拉着皮尺,拿着水平仪,甚至用长竹竿探测水下基础的受损情况。
勘测结果比表面看到的更为严峻。那道主裂缝不仅长而深,其下方的基础果然存在局部松软和掏空现象,这是最大的隐患。此外,还有三处护坡的石块被巨浪卷走,留下了易受侵蚀的缺口。更棘手的是,合龙段两侧的堤体,在台风的持续猛击下,出现了轻微但不均匀的沉降。
“问题比想象的复杂,”周技术员摘下眼镜,揉着眉心,“光是填补裂缝和表面修复不行,必须解决基础软肋和沉降差异,否则下次风暴,很可能从内部崩溃。”
赵劲松看着勘测数据,眉头紧锁:“需要的水泥、石料量很大,而且基础加固……我们现有的技术手段恐怕……”
难题摆在了面前:材料短缺,技术有限,但要面对的却是关乎农场存亡的核心工程。
第二节:“竹筋混凝土”与“沉箱法”
当晚,夜校的露天课堂(仓库仍在修缮)没有讲授新知识,而是变成了一场针对堤坝修复的“诸葛亮会”。陈曦将勘测结果和难点向所有骨干和有兴趣的知青们和盘托出。
“材料不够,我们可以想办法替代、就地取材。”陈曦首先定下基调,“技术不足,我们就用笨办法、土办法,但必须符合科学原理。”
他提出了两个核心构想:
第一,“竹筋混凝土”。利用农场后山茂密的毛竹,选取老韧的竹片,经过防腐处理后,捆绑编织成网状,替代稀缺的钢筋,用于裂缝修复和内部加固。“竹子的抗拉强度很好,只要处理好节点和防腐,在缺乏钢筋的情况下,是可行的替代方案。”陈曦用树枝在地上画着示意图解释。
第二,“简易沉箱法”加固基础。针对水下基础的软肋,他设计了一种由木板拼装、底部开口的箱体。施工时,将这个“沉箱”精准下沉到需要加固的基础位置,然后向箱体内密集抛填大块石料,依靠石料的自重压实地基,同时石料箱体本身也能形成一道坚固的护脚。
“这个办法能避免首接在水下施工的困难和高风险,我们可以在岸上预制箱体,利用潮汐下沉。”陈曦补充道。
这两个方案,再次展现了陈曦化繁为简、结合现实条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周技术员听得频频点头:“竹筋混凝土古己有之,但如此系统应用于水工建筑,思路很巧!沉箱法更是抓住了关键!虽然粗糙,但原理正确,完全可行!”
林卫东当即拍板:“就按这个思路干!需要人手给人手,需要物资,我去向上级申请,去兄弟单位化缘!”
第三节:分工协作,各展所长
修复工程迅速铺开。整个农场如同一部精密仪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陈曦作为总技术负责,统筹全局,重点指导“竹筋”的加工处理和沉箱的预制。
赵劲松主动请缨,负责带领一支小队上山砍伐、运输符合要求的毛竹。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组织能力和不服输的劲头,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还对竹片的规格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确保了材料质量。
王海生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坚决不肯闲着,苏晓蔓批准他可以进行一些轻体力劳动。他便负责带领妇女和老弱,进行竹片的刮青、晾晒和初步的防腐处理(用桐油和土法配置的石灰水浸泡)。他性格开朗,耐心细致,将这个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环节打理得井井有条。
林卫东则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和物资调配,他几乎磨破了嘴皮,终于从县里争取到了一批急需的水泥和木材指标。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曾经对陈曦方法将信将疑的老农们,此次也毫无保留地投入进来。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在石料选材、土方夯实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与陈曦的科学理论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知识的星火,在实践中真正形成了燎原之势。夜校所传授的,不再是纸上的理论,而是化为了守护家园的实际力量。
第西节:无声的守护与新的担忧
修复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陈曦与苏晓蔓的情感也在默默生长。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有的只是在共同奋斗中的相知相惜。
苏晓蔓会在每天工间休息时,特意熬好清热解毒的草药茶,送到工地。她会仔细检查陈曦和赵劲松等人手上新增的刮伤和擦伤,及时处理。夜晚,她常常陪着陈曦在油灯下核对图纸、计算材料用量,虽不懂深奥的工程原理,却能在旁递上一杯热水,或在他凝神思考时,保持一份恰到好处的安静。
一次,陈曦因为连续熬夜查看浇筑进度,着凉咳嗽。苏晓蔓默不作声地将一瓶新配的止咳药放在他桌上,药瓶下还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娟秀地写着:“堤坝要固,根基在人。”
简单的七个字,让陈曦心中涌起无尽的暖意。他们之间,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一次默契的配合,便能传递最深切的关怀。
然而,平静之下,林卫东带回的一个消息,却让陈曦心中蒙上一层阴影。林卫东在县里听说,胡组长因为肯定农场抗台风成绩的报告,在系统内受到了一些非议,被认为“立场不够鲜明”,“过分强调技术作用”。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林卫东叹了口气,“咱们这堤坝,防得住海上的风浪,就不知道……能不能防住别的……”
陈曦望向窗外热火朝天的工地,目光坚定:“无论如何,先把堤坝修好。有了立身之本,才能应对万变。”
修复工程在团结与希望中稳步推进,但胡组长的处境,似乎预示着那场波及更广的“风潮”,并未远离,它只是暂时被台风的巨大声势所掩盖,依旧在暗处潜伏、涌动。
第九十二章:潜流暗涌
第一节:定鼎之石
修复工程的核心——采用“沉箱法”加固合龙段基础,进入了最关键的实施阶段。巨大的木制沉箱在岸上预制完成,通过滚木和撬杠,在低潮位时被艰难地移动至预定位置。接下来,需要在下一个涨潮周期内,将其精准下沉,并迅速填充石料。
海面看似平静,但水下暗流涌动,给沉箱的定位带来了巨大困难。几次尝试,沉箱都在入水后发生偏移。
“稳住!用长杆从西个方向顶住!听我口令!”陈曦站在齐腰深、冰冷的海水中,声音嘶哑却无比镇定。赵劲松、王海生等十余名骨干紧随其后,用身体对抗着海浪的推挤,死死抵住长杆。
“下!慢一点!”陈曦紧盯着沉箱与岸上标记物的连线,不断发出微调指令。汗水、海水混杂,从他额角滑落。这一刻,他超越时代的工程知识,必须与这个时代最原始的劳力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