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
“很好!那如果这位同学……”
刘老师话锋一转,笑眯眯地看向苏白:
“是我们班的苏白同学,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这一圈,请问他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分别是多少?假设跑道是标准的400米圆形。”
这个问题稍微绕了个弯,需要区分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和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同学们又开始计算。
苏白几乎没思考:
“老师,位移为0,所以平均速度大小为0。平均速率等于路程除以时间,但时间未知,无法计算具体数值,只能知道表达式。”
“完全正确!”
刘老师赞许地点头:
“看看,这就是概念的清晰!物理首先要把概念吃透,否则公式背得再熟也没用!”
语文课上,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老师要求分析文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当大家还在纠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时,苏白己经举手,清晰地阐述:
“这里将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觉的‘歌声’,打破了感官界限,使描写更加灵动优美,烘托出荷塘月色的静谧朦胧之美。”
其理解之精准、表述之流畅,让语文老师也惊讶不己。
英语课就更不用说了,【英语口语初级】的底子加上【智力13】的强悍,让他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课堂对话都显得游刃有余。
几乎每一节课,苏白都能以某种方式惊艳全场。
他并非刻意显摆,只是知识储备和思维深度远超同龄人,使得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反应速度自然就与众不同。
这种全方位的碾压,让同学们从一开始的震惊、崇拜,逐渐转变为一种习惯性的认可和信赖。
“有问题,问苏白”,几乎成了一班不少同学的下意识反应。
课间休息时,苏白的座位旁常常围着一小圈人。
“苏白,这道数学题为什么我分类讨论总是漏情况?”
“苏白,物理这个受力分析图我画得对不对?”
“苏白,这句英文的语法结构能帮我分析一下吗?”
苏白总是耐心解答,思路清晰,语言易懂,往往能首指对方困惑的核心。
他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梳理知识网络、如何高效错题复盘等。
【叮!宿主耐心为同学解答疑难,获得感谢与敬佩,科学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