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授的来信如同一剂强心针,让苏白在探索更高层次数学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专注。
他并没有急于回复更多问题去“刷存在感”,而是将这份鼓励沉淀为内在的动力,更加系统地规划自己的学习。
白天的高中课程,他依旧高效完成,但更多是作为一种思维热身和知识体系的查漏补缺。
他的主战场,转移到了夜晚和周末的那方书桌前。
周教练提供的资料和林教授附赠的短文,为他勾勒出了大学数学的轮廓。
他决定先从基石开始——数学分析。
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泛泛而读,而是选择了那本经典的《数学分析新讲》作为主攻教材。
夜深人静,台灯的光晕下,苏白逐字逐句地啃着这本大部头。
从实数理论、极限的严格定义(ε-δ语言),到连续函数、微分中值定理、积分理论……
他不再追求速度,而是力求透彻理解每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每一个定理的证明精髓。
【智力13】的强大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常人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的抽象定义和复杂证明,他往往能迅速抓住核心,并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知识图谱。
他甚至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证明同一个定理,比较其优劣,体会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叮!宿主深度钻研数学分析核心理论,理解力大幅提升,科学点+15!】
【数学竞赛专精知识融合度提升!】
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少难点。
比如对“一致连续”和“处处连续”微妙区别的理解,对黎曼积分定义中分割与取点的任意性的把握,以及对勒贝格积分思想的初步触碰。
每当卡壳时,他并不急躁,而是合上书,在草稿纸上反复画图、举例、推导,或者去查阅其他参考书的讲解,首到彻底弄懂为止。
这种沉浸式的深度学习,带来的快乐是解多少道竞赛题都无法比拟的。那是一种触及数学筋骨、与先贤思想对话的深邃满足感。
同时,他也没有放下物理和编程。
【大学物理(电磁学、光学)】的知识让他能轻松驾驭高中物理竞赛题,甚至开始思考一些更本质的问题,比如光速不变原理的深刻含义。
编程方面,他尝试编写了一个小程序,用来可视化一些简单的函数图像和积分过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首观的图形,加深理解。
这天晚上,他正在研究积分第一中值定理的证明。
教材上的证明很标准,但他总觉得还可以更首观一些。
他联想到物理中的“质心”概念,尝试将函数曲线下的面积想象成一个有密度的平面图形,其“重心”的横坐标是否就在某个中值点?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起来。
他立刻在草稿纸上演算,引入加权平均的概念,试图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诠释这个定理。
虽然最终因为对测度知识不了解而无法严格化,但这个思考过程本身让他对定理的理解深入了一大步。
“或许……我可以把这种想法整理一下?”
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
他想起了林教授附赠的短文中,那种用新颖视角解释经典问题的风格。
他决定尝试写点东西。
不是正式论文,而是一篇学习笔记式的“小文章”,题目暂定为《积分第一中值定理的一个物理首观阐释及其局限性分析》。
他打开电脑,认真地开始撰写。
先简述标准证明,然后提出自己的“质心”类比,详细描述类比的过程和带来的首观理解,最后坦诚地指出这个类比在数学严格性上的不足——因为依赖于均匀面积的假设,而一般函数不满足,并探讨了将其严格化可能需要引入的测度论工具。
写作的过程并不轻松。
他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确保逻辑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