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的夏日阳光,似乎也无法完全驱散IMO结束后弥漫在各国代表队之间的那层无形薄雾。
紧张激烈的比赛己然结束,但另一种更为磨人的情绪——等待与不确定性,开始悄然蔓延。
成绩的统计、复核、评议需要时间。
通常需要两到三天,这段时间对于经历了大脑高强度运转和情绪剧烈波动的选手们来说,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煎熬。
华夏队下榻的酒店里,气氛显得有些微妙。
早餐时,不再有赛前那种埋头看笔记的紧张,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心不在焉的安静。
队员们吃着东西,眼神却常常飘向窗外,或是不由自主地与其他队友对视,然后又迅速移开,仿佛想从对方眼中看出些什么。
“苏白,你最后那道几何……就是第五题,你用的是纯几何还是代数方法?”
陈浩终于忍不住,用勺子搅动着碗里的麦片,低声问道。
这个问题在他心里憋了一早上了。
苏白放下手中的牛奶,想了想说:
“算是结合吧。主要用了反演变换和极线理论,但中间证明共线点时用到了解析坐标计算。”
他省略了【超频思维】带来的更深层次洞察,用了更常规但依然高深的竞赛数学语言来解释。
“反演变换?!”
陈浩倒吸一口凉气:“我想到了用调和点列,但后面卡住了……你这思路也太跳跃了!”
张伟也抬起头,眼神锐利:“第六题的常数,你确定是1?证明过程用了柯西?”
“嗯,核心是柯西和方差定义式的组合变形,关键一步是把∑(x_i-x_j)2用∑x_i2和(∑x_i)2表示出来。”
苏白点头,随手在餐巾纸上写了个关键公式:
n∑x_i2-(∑x_i)2≥(n2-1)12*(n∑x_i2-(∑x_i)2),化简后显然成立。
张伟盯着那简单的式子,沉默了几秒,叹了口气:
“……原来这么简单。我把它想复杂了,去构造了一个繁琐的归纳法。”
【叮!宿主与队友进行深度学术交流,巩固自身理解,科学点+3】
类似的讨论在各国队伍中都时有发生。餐厅、走廊、甚至酒店外的花园,都成了临时的小型数学讨论场。
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少年们,用手势、公式和蹩脚的英语,比划着、争论着刚刚过去的考题。
这是一种奇特的现象,既是释放压力,也是寻求认同和验证。
苏白流利的英语和扎实的数学功底,让他很快成为了一个小范围的交流中心。
不止是华夏队员,偶尔也有其他国家的选手鼓起勇气过来和他讨论。
一位来自德意志邦联的高个子男生拿着笔记本,指着第五题,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询问苏白的看法。
苏白耐心地听他讲完思路,然后指出了他证明中一个细微的逻辑漏洞,并给出了一个修正建议。
“噢!原来如此!谢谢你!”
德国男生恍然大悟,脸上露出由衷的佩服表情。
【叮!宿主与国际选手交流,展现华夏学术风采,科学点+5】
一位来自东南亚联盟的女生则对第六题的最优常数表示疑惑,苏白同样用简单的公式和例子为她解释了等差数列取等的情况,让她豁然开朗。
“你真是太厉害了!”女生由衷赞叹。
苏白的从容、耐心以及那种发自内心对数学的热爱和理解,感染着与他交流的每一个人。
他不仅是在解答问题,更是在分享数学的乐趣,无形中也提升了华夏队的形象。
当然,也有暗自较劲和打探。
罗斯联邦队的几名队员总是聚在一起,表情冷峻,偶尔看向苏白这边的眼神带着审视和强烈的竞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