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结束躺平 > 第30章 一张草稿纸上的大道至简(第1页)

第30章 一张草稿纸上的大道至简(第1页)

王博和李静,秦松的两位“边角料”组员,拿着那张画着“毛细血管”的草稿纸,站在图书馆门口,相对无言,脸上写满了迷茫与绝望。

“这……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李静,那个转系过来的女生,声音都带着哭腔了。

王博,戴着眼镜的男生,扶了扶镜框,也是一脸苦涩:“我也不知道。毛细血管?交通规划里有这个概念吗?”

他们完全看不懂这张图纸,但又不敢去问秦松。那个传说中的天才学长,浑身都散发着一种“生人勿近,再问就死”的强大气场。

沉默了许久,王博一咬牙:“算了,死马当活马医吧!反正我们也没别的路可走了。”

两人抱着最后的希望,走进了图书馆。

他们放弃了所有主流的研究方向,比如“主干道拓宽理论”、“智能信号灯调度算法”、“潮汐车道动态分配模型”等等,而是首接在图书馆的检索系统里,输入了“微循环交通”、“城市毛细血管”这两个看似不着边际的关键词。

与此同时,在图书馆三楼的团队研讨室里,张伟带领的“梦之队”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

“我认为应该以智能调度为核心!通过大数据预测车流,提前半小时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可以将主干道的通行效率提升百分之十五!”一位学霸指着白板上复杂的模型,慷慨陈词。

“不行!”另一位立刻反驳,“你的模型忽略了突发事件的影响!一旦出现交通事故,整个系统就会崩溃!我认为,最稳妥的还是拓宽主干道,物理上的扩容才是王道!”

“拓宽成本太高,不现实!”

他们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的方案才是最正确的,每个人都想主导这个项目,一时间争论不休,进度反而陷入了停滞。

而在另一边,王博和李静的检索,却意外地有了进展。

他们发现,虽然“微循环交通”是一个极其冷门的方向,但并非无人研究。随着一篇篇冷僻的论文和资料被翻找出来,他们惊愕地发现,秦松那张潦草图纸上的逻辑,竟然在他们脑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所有那些看似零散、甚至互相矛盾的理论,竟然都能被那张“毛细血管”网络图完美地串联、整合起来!

它就像一个最终的答案,在静静地等待着有人能把正确的论据填进去。

“快看这个!”

李静突然激动地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篇外文文献。那是一篇十年前被《国际城市规划》期刊拒稿的论文,作者是一位瑞典的学者。

这篇论文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构建密集的城市微循环网络,来疏导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其核心思想,竟与秦松的图纸不谋而合!

“但是……这篇论文失败了,”王博很快看完了摘要,皱眉道,“它的模型在模拟实验中,因为缺少一个关键的连接点,导致微循环网络无法有效并入主干道,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拥堵。所以这个理论被学界否定了。”

李静的脸上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然而,就在这时,王博的目光无意中又扫过手中那张草稿纸。他的身体猛地一震,像是被电流击中一般。

他颤抖着手,将草稿纸凑到屏幕前,仔细对比着论文里的模型图和秦松的“涂鸦”。

论文的模型图,是一张张规整的网格。

而秦松的图上,除了那些杂乱的“毛细血管”外,还在“主干”与“血管”的连接处,看似随意地多画了几个微小的“环”。

正是这几个不起眼的“环”,如同一个个微型缓冲区,完美地解决了论文中那个致命的“拥堵死结”!那看似随意的一笔,竟然就是打通整个理论任督二脉的神来之笔!

“这……这不是涂鸦……”王博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开始颤抖,他高高举起那张纸,像是举着一件圣物,“这是……这是最终答案啊!”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狂喜和震撼。他们不再有任何怀疑,立刻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

他们连夜赶工,将所有搜集到的资料,全部整合进了秦松的框架里。一篇颠覆了现有所有交通规划理论的方案报告,雏形就此诞生。

此时此刻,报告的缔造者秦松,正趴在宿舍的床上,拿着手机,为新出的游戏角色是应该优先加“敏捷”还是“力量”,而陷入了深深的烦恼。

第二天上午,王博和李静顶着两个黑眼圈,兴奋地将赶制出的十几页初步报告拿给了秦松过目。

秦松刚睡醒,正准备去吃早饭。他接过报告,只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封面。

“行,就这么交吧。”

他把报告塞回给王博,语气平淡得像是打发一个推销员。

“别再来烦我了。”

说完,他便打着哈欠,慢悠悠地晃出了宿舍。

王博和李静拿着那份在他们看来足以震惊学界的报告,再次陷入了沉默。

当天下午,孙教授收上了所有小组的初步方案。他戴上老花镜,一张张地翻阅着。大部分小组都提交了厚厚一沓报告,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智能调度、道路拓宽那老三样,看得他昏昏欲睡。

终于,他翻到了秦松小组那份只有十几页,封面标题起得无比“狂妄”的报告——《关于构建城市交通神经网络微循环系统的颠覆性构想》。

他眉头一皱,感觉自己的学术权威受到了挑衅,翻开了第一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