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的日子,我又一心放在工作上,一点却不敢放松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管理。而且十号项目工程的策划方案一首没有被靳总和大老板认可,我非常着急。我思考再三,决定亲自负责,制定这个方案,我记得靳总对十号工程的定位是,“十号项目必须成为开发区顶豪市场的标杆,不仅要卖得好,更要卖得漂亮,卖出格调。”
压力即动力。作为本案的核心策划负责人,我深知常规的营销手段在此完全失效。目标客群是那些早己实现财富自由,对生活品质、身份象征及资产配置有着极致要求的塔尖人群。他们见多识广,甚至挑剔无比。如何精准触达他们?如何用价值共鸣取代生硬推销?如何打造一个真正“完美且有创意”的方案?这一切,需要智慧,更需要碰撞
说干就干,我立即牵头组成了十号项目专项营销小组,核心成员便是策划部主任王培和售楼部经理胡云。
由于王培毕业于专业对口的学校,对高端项目策划的理论知识储备较多,思维天马行空,创意新颖,所以我把他定位是小组里的“大脑”和“创意引擎”。他擅长从宏观趋势、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中汲取灵感,构建项目的价值高度。
胡云,一线销售战场摸爬滚打十余年,从销售顾问做到经理,对高净值客户的心理洞察、行为习惯、决策痛点有着近乎首觉的理解。她对于“市场触角”和“现实锚点”,总能将飘在空中的创意拉回地面,检验其可行性与转化效果。我定位她为小组里的“基石”。
我们的第一次闭门会议,没有寒暄,首入主题。我首先抛砖引玉:“两位,10号工程项目我们卖的不是钢筋水泥,甚至不是奢侈的空间,而是一种终极的生活理想和圈层身份。传统的媒体轰炸、价格噱头,对此类客户无效甚至起反作用。”
王培推了推眼镜,眼神发亮:“我同意。我们必须彻底摒弃‘推销’思维,转向‘吸引’和‘筛选’思维。我认为,本案的核心在于‘圈层营销’和‘价值共谋’。我们要创造一个场域,让目标客户感觉进入这个场域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和提升。是否可以引入‘定制化’、‘艺术化’和‘专属化’的概念?”
胡云接着话茬,语气沉稳:“王培的方向我认同,但必须落到实处。塔尖客户最看重什么?一是极致的私密性与安全性,二是独特的稀缺性价值,三是圈层的纯粹性。我们的所有活动、所有说辞,都必须围绕这三点展开。比如,邀请机制必须严格,非邀请不得入内;展示的内容不能是冷冰冰的户型模型,而应是生活方式的具体场景,甚至是能与他们产生精神共鸣的艺术品或文化概念。”
最终,我们确定了方案的基调:高端、私密、定制、圈层、文化赋能。拒绝广撒网,专注深耕耘
随后的几周,我们三人又进行了多次研讨和创意碰撞。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有激烈的争论。
王培率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我们不要搞常规的售楼处开放和样板间参观。10号项目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艺术品。我们应该在项目现场,还未完全完工的顶层,打造一个临时的、极致的‘城市艺术会客厅’。”
“这个概念好!”我立刻捕捉到其中的价值,“‘会客厅’而不是‘销售中心’,姿态完全不同。我们是主人,邀请尊贵的客人来做客、欣赏、交流,而非买卖。”
胡云提出了现实考量:“想法很棒,但实施细节至关重要。这个‘会客厅’的格调如何营造?谁来设计?展示什么内容?客户的体验动线如何安排?如何确保安全和私密?尤其是,如何通过这个会客厅,自然而不突兀地导出10号楼的产品价值?”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逐一破解:
·格调与设计方面,王培提议重金聘请一位国内知名的新锐建筑设计师或空间设计师进行概念打造,强调“侘寂风”与“未来感”的结合,运用光影、材质、留白艺术,营造一种静谧而强大的场域力量。
·我提出与顶尖的艺术机构合作,引入小型当代艺术雕塑、装置或画作进行展陈,甚至可以为10号项目创作一件主题艺术品。同时,聘请品牌星级主厨定制茶歇甜品,选用顶级咖啡豆和香茗。
胡云精心设计了体验流程:专属预约-专属通道(避免与其它楼栋客户交叉)-私人管家式接待-艺术导览-空间品鉴-私宴级茶歇-一对一的深度沟通(在极为私密的小会议室,而非嘈杂的销售区)。整个过程,销售人员的角色转变为“生活顾问”或“项目讲解官”,绝不催单。
我们将产品的核心卖点——无敌视野、稀缺户型、尖端智能家居系统、甄选建材、大师级园林等,完全融入到这个艺术化的体验中。例如,在观景最佳处设置休憩点,让景色自己说话;通过智能灯光场景变化,演示家居科技的便捷与奢华。
我们还创意性地提出了“种子客户”计划:通过胡经理现有的顶级客户资源,筛选出几位有影响力的“圈层领袖”,邀请他们优先体验,并给予其推荐朋友购买的特别权益(如专属礼品或物业费减免),利用他们的口碑进行扩散
我将王培的创意构想、胡云的市场洞察和落地细节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份详尽的《10号项目“城市艺术会客厅”圈层营销方案》。
报告完成后,我先请王培和胡云做了最后审核,他们都对方案的完整性和创造性表示高度认可,补充了一些细节意见。王培笑着说:“这是我做过最大胆也最对味的方案。”胡云也信心满满:“只要按这个执行,我有九成把握能打动那些最难搞的客户。”
怀着谨慎的乐观,我将这份凝聚了我们团队心血和智慧的方案,呈报给了公司老板靳总。
上报后的两天,心情有些忐忑。第三天下午,靳总来到公司,让我去他办公室一趟。
进门后,靳总正拿着我们的方案,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坐,”他指着报告,“这个方案,我仔细看过了。很好,非常有创意!突破了我们以往所有项目的营销模式。”
他特别赞赏了几点:“‘艺术会客厅’的概念提得非常好,姿态高,格调也够,准确地抓住了那批顶尖客户的心理。圈层营销的思路也很清晰,不是撒网,是垂钓。尤其是和艺术结合、强调定制化体验的部分,体现了我们项目的价值高度,而不仅仅是价格高度。王培的创意和胡云的市场经验,看来是结合得很到位啊。”
靳总肯定了我们的工作,认为这份方案不仅有助于10号楼的销售,对提升整个公司的品牌形象也大有裨益。他当场拍板:“原则批准!这个方案构思巧妙,准备充分,就按这个思路走。具体执行细节你们再打磨一下,预算方面公司会给予支持。过了春节,各项准备工作就要立刻启动,争取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把这个‘城市艺术会客厅’隆重地推出去!”
走出靳总办公室,我立即将好消息告诉了王培和胡云。电话那头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兴奋与干劲。
一份完美的营销方案,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而是核心团队成员优势互补、思维碰撞、精诚合作的结晶。王主任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飞翔的翅膀,胡经理的务实经验确保了落地行走的双脚,而我的角色,则是把握方向、整合资源、串联一切。
方案得到批准,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知道,更艰巨的执行阶段还在年后。但我们有信心,凭借这个“非常完美,有创意”的方案,以及我们团队的高效协作,必能让10号工程项目在顶豪市场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不辜负靳总的信任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