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逆流一九九零 > 第22章 破局之道智取壁垒(第1页)

第22章 破局之道智取壁垒(第1页)

江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林凡站在食品厂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却在酝酿着一个大胆的破局计划。

那个经过处理的威胁电话,像一根刺扎在林凡心头。他知道,对方不会善罢甘休,传统的应对方式己经无法打破这个僵局。必须用非常规的手段,才能在这场不对称的战争中取胜。

"建军哥,你通过周先生的关系,帮我约见省轻工厅的领导。"林凡第一个找到刘建军,"就说我们有个关于发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建议想要汇报。"

刘建军有些疑惑:"现在这个时候,去找轻工厅合适吗?"

林凡微微一笑:"正是时候。对方用行政手段打压我们,我们就用更高层面的行政资源来破局。"

接着,林凡找到张志强:"你立即开始研究国内食品行业的并购案例,特别是跨地区并购的典型案例。我要在三天内看到详细报告。"

最后,林凡吩咐赵大军:"你去接触一下周边县市的食品厂,特别是那些经营困难但有特色的老字号。就说我们有意向合作,探探他们的口风。"

团队虽然对林凡的意图不甚明了,但还是坚决执行了指令。三天后,各项准备工作就绪。

"现在,我来说明整个计划。"林凡在团队会议上铺开一张战略图,"对方用地方保护主义来围剿我们,我们就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反击。"

他指着图表上的几个节点:"第一,通过轻工厅的关系,我们将自己包装成地方特色食品发展示范企业,获得政策层面的认可和保护。"

"第二,启动跨地区并购计划,收购周边县市的特色食品厂。这样既能扩大规模,又能打破地域限制。"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林凡眼中闪着锐光,"我们要引入外部资本,最好是带有外资背景的投资。在现在这个环境下,这层保护色很重要。"

这个大胆的计划让团队成员都惊呆了。在90年代初的中国,私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几乎闻所未闻,更别说引入外资了。

"林凡,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刘建军担忧地问,"并购需要大量资金,而且政策风险很大。"

"正是因为风险大,才值得做。"林凡自信地说,"还记得我经常说的吗?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现在正是大胆行动的时候。"

计划立即开始执行。第一步行之有效:通过周文远的关系,林凡很快见到了省轻工厅的一位副厅长。在汇报中,林凡巧妙地将自己的企业包装成"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地方特色食品的传承者",获得了领导的赞赏和支持。

"小林同志的想法很好嘛。"副厅长表态说,"发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符合当前的政策方向。你们有什么困难,可以首接向厅里反映。"

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林凡立即开始第二步行动。他选择了三家经营困难的县市食品厂作为并购目标,这些厂子都有独特的产品特色,只是缺乏资金和管理。

并购谈判比想象中顺利。这些厂的领导大多思想保守,宁愿守着烂摊子也不愿冒险改革。林凡开出的条件优厚:保留职工编制,注入资金改造设备,更重要的是承诺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但是,跨地区并购需要省里批准。"一个县的工业局长提醒林凡,"这个程序很复杂,以前几乎没有先例。"

林凡早有准备:"审批的事情我来想办法。只要你们同意,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

就在林凡全力推进并购计划时,对方显然察觉到了他的动向。新一轮的打击接踵而至。

首先是在审批环节。尽管有轻工厅的支持,但具体经办部门处处设卡,要求提供各种奇葩证明,从"职工思想稳定证明"到"设备无害化证明",明显是在故意拖延。

更狠的是,对方开始在产品销售环节做文章。几个主要的销售渠道突然同时下架林凡的产品,理由是"质量不合格"。甚至有一些小报开始刊登所谓的"消费者投诉",质疑产品的安全性。

"林总,我们的销售额这个月下降了60%。"马建国焦急地报告,"再这样下去,资金链就要出问题了。"

面对重重围剿,林凡却显得异常冷静:"是时候启动第三步计划了。"

他通过郑明的关系,联系上了一家港资背景的投资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是位爱国港商,对内地改革开放持积极态度。

"林先生的计划很有魄力。"港商在考察工厂后表示,"但是现在的环境,投资风险很大啊。"

林凡早己准备好应对之词:"正因为有风险,才有机会。我可以保证,三年内让企业规模翻两番。而且,您投资的不只是一个食品厂,而是一个模式,一个方向。"

为了增强说服力,林凡展示了他对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独到见解:从休闲食品的兴起到品牌化经营,从渠道建设到市场营销。这些在90年代初堪称超前的理念,深深打动了港商。

"好!我就赌这一把!"港商最终拍板,"先投50万,占股30%。但是有个条件,必须由你继续全权经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