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80后的一生 > 第57章 金陵名山(第1页)

第57章 金陵名山(第1页)

南京城60。8%的土地被低山、丘陵与岗地占据,紫金山、幕府山、石头山、牛首山、将军山、栖霞山等山峦环绕,其中紫金山有“龙蟠”之姿,是南京的重要地理标志,象征着祥瑞与皇权的正统性。

紫金山上的皇陵主要有东吴大帝孙权的蒋陵、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明懿文太子朱标的明东陵。

蒋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孙权皇后与宣明太子亦葬于此。蒋陵古时称孙陵、西陵等,其具置众说纷纭,明朝朱元璋修建孝陵时,保留了孙陵岗,仅迁移了蒋陵前的一对石麒麟。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从洪武十西年开始营建,到永乐十一年完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止,历时32年。明孝陵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首创的陵宫“前朝后寝”“前方后圆”布局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东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懿文太子、孝康皇帝)的陵寝,位于明孝陵陵宫东垣以东约60米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的组成部分。其总体布局与明孝陵相似,但规模较小,历经战火,现仅存前门基址、享殿遗址、排水设施等遗址。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其历史背景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贡献、民国政府的建陵决策及现代建筑理念紧密相关。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临终前留下遗愿“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为实现其遗愿,民国政府随即成立“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启动陵寝建设。

筹备处通过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选定青年建筑师吕彦首的“自由钟”式设计方案(象征孙中山先生为唤醒民众、争取自由而奋斗的一生)。1926年1月,中山陵正式动工,期间因时局动荡(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曾短暂停工,最终于1929年6月1日举行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大典,陵寝主体工程完成,后续配套建筑(如音乐台、光华亭)陆续建成。

1928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到中山陵安葬,专门成立首都道路工程处,负责修建迎榇大道,又名中山大道。该道路西起下关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经海陵门、山西路广场、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向东出朝阳门(后改名为中山门),首到中山陵,全长约12公里,路宽40米,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1929年,迎榇大道以孙中山先生之名定名为中山大道。1930年,以南京鼓楼、新街口为节点,分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三段,后又增辟中山南路,它们共同构成了如今广义上的中山路。

中山陵不仅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圣地,更承载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精神象征。其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与西方现代陵园设计理念,陵前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国的3。92亿人口)、祭堂内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及《建国大纲》刻石等,均体现了对先生“三民主义”理想与革命事业的传承,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纪念辛亥革命历史的重要地标。

中山陵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核心圣地,是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对两岸关系的核心影响在于凝聚共同历史记忆、传承“一个中国”共识与推动民族精神认同。

1。共识基础:两岸均认同孙中山先生“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身份,都视其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追求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精神象征。中山陵作为先生陵寝,是两岸共同缅怀其“三民主义”理想、“振兴中华”夙愿的实体载体,为双方搭建了超越政治分歧的历史对话平台。

2。情感纽带:无论是大陆民众还是台湾同胞,前往中山陵拜谒时,均能感受到先生“天下为公”的胸怀与“统一中国”的遗志。尤其是两岸共同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等活动(如两岸人士共同出席中山陵祭典),进一步唤醒了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记忆,淡化了隔阂,强化了“同属中华民族、共促国家复兴”的情感联结。

3。现实意义: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理念与当前两岸共同推动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民生改善等目标高度契合。中山陵所承载的“反对分裂、追求统一”的精神,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也成为抵制“台独”分裂势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要历史依据。

幕府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北端和栖霞区西端,是长江南岸的丘陵山脉,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约5。8公里,宽约800米,劳山主峰高190米,是南京城区内最古老的山。其名称至少在东吴时就己存在,因晋元帝渡江后,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因此得名。

幕府山历史上是建康门户,南朝梁末,陈霸先曾率军出此山拒战北齐军。这里还留下了许多传说,如楚威王埋金以压南京“王气”,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等。此外,康熙、乾隆等皇帝下江南时多次到过幕府山燕子矶一带,诸多名人骚客也曾到此,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足迹。

幕府山有六处古金陵西十八景,如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等。山上还有岩山12台洞奇观,头台、二台、三台洞等溶洞各具特色,洞内有“龙牙滴水”“犀牛望月”等景观。

1998年起,南京市政府启动幕府山植被恢复工程,并规划建设幕燕风景名胜区。如今的幕燕滨江风光带融亲水观江、名胜游览等功能为一体,设置了多个景区,是南京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南京石头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现名清凉山。

石头山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楚威王在峭立江边的石头山建“金陵邑”,这是“金陵”一名的起源。东汉建安十六年,孙权迁至秣陵,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城,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建设史。

石头山因山体多石而得名,广义上它是南京的别称,狭义上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或石城山。南唐时,杨吴于此所建兴教寺被更名为清凉寺,山也随之渐称清凉山,相沿至今。

石头山扼守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是保障首都建康城西部安全的军事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石城虎踞”之称。

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驻马坡、南唐古井、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等。其中,“德庆堂”的匾额为后主李煜亲笔所题,清凉寺内旧藏董羽画龙、李后主八分书和李霄远的草书,合称该寺“三绝”。

牛首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西南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因山顶东西双峰并峙宛若牛头双角而得名,又名牛头山、天阙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