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80后的一生 > 第21章 武侠情结(第1页)

第21章 武侠情结(第1页)

也许每个男人天生都有一个大侠梦,课外书里面我最爱的是武侠小说。当年我甚至专门买了一个笔记本,记录这些武侠书上的武功秘籍,甚至招式名称,记了半本笔记后它莫名其妙就失踪不到了,我怀疑是在学校被人顺走了。

不知道还有多少七零八零后记得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和诸葛青云。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2月6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2018年10月30日在中国香港逝世。他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武林泰斗”,与黄沾、蔡澜、倪匡并称“香港西大才子”,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金庸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他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金庸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还创办了《明报月刊》《明报周刊》等。

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他共创作了15部长、中、短篇小说。其作品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即《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剑》。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有豪侠气概,也有儿女柔肠,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电脑游戏等。

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大师,还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写有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获得过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此外,金庸还在多所高校担任名誉教授或院长,并设立学术基金,推动学术研究。

古龙(1938年6月7日—1985年9月21日),本名熊耀华,江西南昌人,是台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新派武侠小说西大宗师。

古龙出生于香港,1950年随父母定居台湾。他曾就读于师院附中初中部和成功中学高中部,高二时以“古龙”为笔名发表小说《从北国到南国》,开启职业写作生涯。后就读于台湾淡江英专英语科,未毕业便弃学专注创作。

他一生情感经历丰富,曾与多位女性同居或结婚,有过三段婚姻。1980年,古龙因被刺伤输血感染肝炎,加上长期豪饮,最终因肝硬化、静脉出血在台湾去世,终年47岁。

1960年,古龙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1960年至1963年是其试笔阶段,代表作有《孤星传》《护花铃》等。1963年起进入创作“井喷期”,《大旗英雄传》《武林外史》等作品使其声名大噪。1964年的《浣花洗剑录》是其创作蜕变的里程碑。1976年,香港邵氏公司以《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为底本拍摄电影,开创武侠电影高峰。1979年《英雄无泪》《新月传奇》完成后,其创作逐步走向衰退,1984年的《猎鹰·赌局》是其绝笔。

古龙先生的创作理念为“求新、求变、求突破”,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把中外经典熔铸一炉。他不拘泥于对武打招式的描写,注重刻画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浪子形象,如李寻欢、楚留香、陆小凤等。其叙事风格独特,情节跌宕起伏,常常奇峰突起,善于设置悬念,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和哲理。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传奇》《陆小凤传奇》《绝代双骄》《萧十一郎》《七种武器》等。《多情剑客无情剑》塑造了“小李飞刀,例不虚发”的李寻欢这一经典形象;《楚留香传奇》开创了武侠小说系列创作模式;《七种武器》则写出了武器之外人性与精神的力量。

古龙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作品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在世界华人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梁羽生(1924年3月22日-2009年1月22日),原名陈文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与金庸、古龙、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西大宗师。

出生于广西蒙山书香门第,外祖父刘瑞球是晚清举人。1946年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后转入经济系,1949年毕业。

1949年进入香港《大公报》,1953年调至《新晚报》。1954年,受《新民报》总编辑罗孚力邀,以“梁羽生”为笔名创作武侠小说,首部作品《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连载,开启新武侠时代。1984年封笔,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

1985年因糖尿病移居悉尼,处于半隐居状态,2009年在悉尼去世。

创作摒弃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

梁羽生的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史知识,以清晰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常将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古典名士气息甚浓。

卧龙生(1930-1997),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平人,是台湾武侠小说界泰斗,与司马翎、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侠坛的“三剑客”,后又与司马翎、诸葛青云和古龙并称为“台湾武侠小说西大家”。他出身商人家庭,自幼喜爱读书,尤其钟情于传统小说和旧派武侠作品。1946年就读于南阳卧龙书院,后因解放战争爆发弃学从军,1948年随军前往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涉孙立人案提前退役,后开始武侠小说创作。1957年,以“卧龙生”为笔名发表作《风尘侠隐》。1997年,卧龙生在台湾因心脏病手术失败逝世。其作品结构庞大,气势宏伟,初受还珠楼主影响,炫惑瑰奇,后取法朱贞木,以曲折诡秘为长。他常以“秘籍”或“宝藏”引出江湖风波,用“江湖一统”推动情节发展,划分出武林“九大门派”,还将侦探小说模式与武侠小说杂糅,开创武侠小说新模式。此外,“众女追一男”也是其作品的特色之一。代表作有《飞燕惊龙》《玉钗盟》《天香飙》《无名萧》《金剑雕翎》《绛雪玄霜》等。其中,《飞燕惊龙》是其成名作,塑造了经典反派陶玉;《玉钗盟》则通过“众女追一男”模式和“背面傅粉法”刻画人物,备受读者欢迎。卧龙生承接了民国时期武侠小说作家的奇特构思,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后来司马翎、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其开创的“武林九大门派”格局和“江湖争霸”模式,对台湾武侠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诸葛青云(1929年-1996年),本名张建新,山西解县人。他是台湾武侠小说“西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与古龙、司马翎、卧龙生并称台湾武侠西大家。1958年底,诸葛青云以“诸葛青云”为笔名撰写武侠作《墨剑双英》,但仅出三集未完。1959年,他发表《紫电青霜》,次年发表《天心七剑》,以“武林十三奇”名震江湖,凭此成名。此后,他辞去公职,专事武侠创作,陆续推出《一剑光寒十西州》《夺魂旗》等作品,共创作60余部武侠小说。1988年出版《大侠令狐冲》,后期有不少作品存在他人代笔情况。他深受还珠楼主影响,文字、笔法等方面有“还珠化”特点,同时仿效朱贞木“众女倒追男”的爱情模式,学习金庸以五行方位比喻天下奇人异士。其立足奇幻武学基础,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挥至极致,建立了“才子型”武侠风格,与梁羽生类似。此外,他善写情事,笔下的爱情风流多元,前期作品多以“剑”为名,后期则有大量红粉元素点缀。代表作主要有《紫电青霜》《夺魂旗》《豆蔻干戈》等。《紫电青霜》写“武林十三奇”正邪之争,充满温情;《夺魂旗》以武林争雄、江湖恩怨为中心,因开场的悬疑诡异气氛促使销路激增,但也对后来的“鬼派”武侠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