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一个80后的半辈子电影 > 第41章 南京苏果(第2页)

第41章 南京苏果(第2页)

苏果超市在全国连锁企业当中连续12年位列前十强,全国快速消费品零售企业前西强,先后获“江苏省优秀企业”“中国商业名牌企业”等上百个荣誉称号,2011年被原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第二天我和小丁师傅各自骑着自行车(当时公司给我配的一辆二手自行车),他带着我跑了一天苏果超市,熟悉了一下业务流程,晚上我们两个人划分了各自负责的片区,后面每天的工作就是我自己去独立完成了。

刚去南京我人生地不熟,真是两眼一抹黑,如何找到门店位置是我的头等大事。

于是我在路边的报刊亭花六元钱买了张南京市地图,半年左右时间地图就翻烂了,市区的道路和街道小巷基本上也就了然于胸了。

2000年是南京报刊亭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一年南京出现了第一批报刊亭,开启了报刊亭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2000年之前,南京市民买报大多在流动的书报摊上。2000年,南京中山北路上出现了第一批20个报摊亭,令人耳目一新。2001年、2002年南京又分别建设了200多个报刊亭,这些报刊亭都隶属于南京邮政下设的南京钟山书报刊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报刊亭”列为当年南京的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实事,其后要求所有报摊拆摊进亭,南京报业集团等多个部门入股成立汇文公司,进军报刊亭零售市场。

2000年的报刊亭选址要求避开十字路口、离开红绿灯50米以上,不能占用盲道等,同时还要考虑接电、使用公共电话等需要,选址需经过街道城管科审批。

主要售卖各类报纸和杂志,如《扬子晚报》《南京晨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本地报纸,以及《读者》《青年文摘》等全国性刊物,满足了市民获取信息和阅读的需求。

2000年时,互联网尚未普及,报刊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阅读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那时候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电动车,当时我们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

在南京的几年时间里,我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南京城区的每一条大街小巷。

但是比较好的是南京道路纵横交错,基本上都是互通的,不像其他城市都有很多的断头路。

2000年南京市区道路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阶段。当时南京修建拓宽了一批主次干道,建设了一批高架路、立交桥、隧道等,形成了基本完善的主干道路网络和快速路骨架,如城北的中央门立交桥等。

2000年,南京提出“快速内环”概念,规划由城东干道、城西干道、纬三路(即玄武湖隧道、模范马路)、纬七路合围而成“井”字形快速内环,但当时尚未建成,部分路段处于建设或规划阶段。

龙蟠路当时己完成改造,石子路变成柏油路,还修建了立交桥;城西干道作为较早建成的快速路,由大桥南路高架、草场门立交等组成,全线无红绿灯,桥面为双向4车道,地面为双向4-6车道。

因机动车数量增长,南京从2000年起改造市中心部分主次干道,将慢车道改成快车道,慢车道并入人行道,使快车道从西车道变六车道、七车道,如游府西街、建邺路等路段。

还有南京话和普通话差不多,比较好懂,有时候找一个地方实在找不到了,随便找个岁数大一点的人,基本上都是可以问得到的。

对比我多年后去的上海,南京人要好太多了:首先本地人不排外,都比较热情;其次上海话实在太难听懂了,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讲话完全都听不懂。

上海话,即上海方言,是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核心方言,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上海全市及周边苏州、无锡、嘉兴等部分地区。

上海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特征(如入声),语音、词汇、语法均与普通话差异显著。

语音:有平、上、去、入4个声调,入声分阴入、阳入,共5个声调(部分观点认为6个);声母、韵母数量比普通话多,如“鞋(音‘ha’)”“蟹(音‘haq’)”发音不同。

有大量独特方言词,如“侬”(你)、“吾”(我)、“伊”(他她)、“晓得”(知道)、“勿要”(不要,口语常缩为“覅”)、“辰光”(时间)、“嗲”(形容好、可爱)。

语法常用“弗”表否定(如“弗对”=不对),状语、补语位置与普通话不同(如“讲慢一眼”=说得慢一点),存在“阿拉”(我们,源自宁波话)等特色人称代词。

上海话是上海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沪剧、滑稽戏、评弹等传统艺术深度绑定,也反映了上海开埠以来的移民融合(如吸收苏州话、宁波话、英语等元素,如“沙发”“马达”等外来词首接音译)。

20世纪末起,受普通话推广和人口流动影响,上海话使用人群萎缩,尤其年轻一代熟练度下降。近年来,上海通过学校方言课程、媒体节目(如《新闻坊》方言版)等举措,推动上海话保护与传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