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我的芳华是什么意思 > 第78章 清道夫计划的最后一步(第2页)

第78章 清道夫计划的最后一步(第2页)

沉默良久,苏翰辰才缓缓开口,语调低沉而遥远,仿佛在叙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古老故事:

“我十七岁时才投笔从戎,为的是什么?是为国为民!”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微弱的光,属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在最困难的时候,哪怕光屁股抗战,也没抢过老百姓一粒粮食,祸害过一个无辜,因为我是军人。”

刘峰沉默着,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他能感受到这番话背后的重量,那是一个旧时代军人残存的、或许连他自己都怀疑的骄傲。

苏翰辰继续说着语气充满了深深的困惑和无力感:“……可为什么有着相同理想的两个党在发展的道路上会生灵涂炭?”

“那是因为你们在革命的过程中己经忘记了自己当初的宣誓。”

苏翰辰笑了,笑声干涩而悲凉,“你们的信仰太荒唐了,马克思所有的承诺你们根本就做不到,你看看斯大林就知道了还有那个动荡年代与所谓的批斗”

“一定能做到!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新的社会,没有权贵,没有剥削和压迫,不会丧权辱国,让人民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我们不会奴役人别人,人民是自己的主人。”

“幼稚。”苏翰辰的评价里听不出嘲讽,更像是一种基于自身漫长而失败经历的绝望断言。

“你这样的人都会认为别人幼稚。”刘峰的话像一根针,轻轻刺破了苏翰辰用岁月和固执筑起的外壳。

苏翰辰看着眼前这个眼神坚定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那个同样满怀热忱的自己。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疲惫感几乎将他淹没。

“你可真像年轻时候的我……”他喃喃道,声音轻得几乎被雨声掩盖,“唉,历史的困惑就交给历史去解答吧。清道夫计划就剩下最后一步了。”

说完这句,他仿佛彻底解脱,又仿佛陷入更深的虚无。他缓缓地从风衣内袋里掏出一把老旧的手枪,动作从容,没有一丝颤抖。

刘峰的心脏猛地一缩,身体瞬间绷紧,但他没有动,也没有阻止。他看到了苏翰辰的眼神,那里面没有疯狂,没有怨恨,只有一种彻底的、令人心悸的平静和了结。

枪口没有指向刘峰,而是稳稳地抵在了苏翰辰自己的太阳穴上。

“刘峰。”

苏瀚辰表情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这条路,我走到底了……你的路,还长。”

“砰!”

枪声尖锐地撕裂雨夜,又迅速被无尽的雨声吞没。苏翰辰的身体晃了晃,像一棵被砍断的老树,缓缓栽倒在泥泞之中。金丝边眼镜从脸上滑落,掉进泥水洼,溅起细微的水花。

刘峰站在原地,雨水打湿了他的全身,冰冷刺骨。他看着倒在泥水中的身影,心中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片巨大的、空茫的悲凉。这个纠缠多时、给他和身边人带来无数苦难的对手,最终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自行划上了句号。他除掉了威胁,却也仿佛目睹了一个时代侧影的彻底消散。

他缓缓走上前,弯腰,小心翼翼地捡起那副沾满泥浆的眼镜,用衣袖轻轻擦拭干净。然后,他首起身,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对讲机接通了与郑指挥长的通讯。

“是我,刘峰。苏翰辰……自尽了。”

苏翰辰的尸体被专案组悄无声息地处理了,现场痕迹在雨水的帮助下被彻底抹去。这个曾经掀起波澜的人物,最终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没有在官方记录中留下任何公开的痕迹。

天光放亮时,雨势渐歇。刘峰回到“刘师傅电器维修部”,换下湿透的衣服,生起炉子烘烤。店铺里渐渐暖和起来,他却觉得心里某个地方空了一块。

郑指挥长稍后前来,神色复杂。他拍了拍刘峰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安慰的话,只是告知后续的清理工作己近尾声,苏翰辰留下的网络正被迅速铲除,兴华电子是苏瀚辰为了方便监视刘峰而建立的,刘龙科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用处派人来刘峰这里找吴胖子留下的线索,后面知道在林晓那里后又派人找林晓找录像带,最终被控制的刘龙科以叛国罪枪决,他的爪牙也都为了自保而招供。

“这件事,到此为止了。”郑指挥长说,“你……好好生活。”

刘峰点了点头。

日子仿佛真的恢复了平静。周师傅伤愈后,被安排了一份清闲的工作,安度晚年。李晓梅也逐渐从惊吓中恢复,有了新的生活。街道干部和邻居们对刘峰的“新店”照顾有加,生意慢慢走上了正轨。

偶尔,刘峰会路过那片己成为空地的“山峰电子”旧址。他会驻足片刻,想起曾经的奋斗,想起周师傅的笑声,也会想起那个雨夜,苏翰辰最后的眼神和话语,以及清道夫计划究竟是什么。

他将那副擦拭干净的金丝边眼镜,锁进了抽屉深处。它像一个沉重的注脚,提醒他那段充满危险、困惑与抉择的岁月。

春天来临的时候,店里的收音机播放着关于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刘峰一边听着,一边熟练地修理着一台电视机。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暖洋洋的。

萧穗子来过一次,送来了她新出版的作品集。她没有多问过去的事,只是聊了聊近况和未来的打算。林晓也寄来了一封信,信里说她申请调去了南方的报社,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切似乎都在向前。

然而,某个午后,刘峰在清理仓库时,无意间翻出了一个旧木箱,里面是陈宝山早年留下的一些杂七杂八的物件。在箱底,他发现了一本用油布包裹的、页面泛黄的旧书,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他鬼使神差地翻开了它。在书页的空白处,他看到了一行熟悉的、略显潦草的钢笔字迹,那并非陈宝山的笔迹,而是苏翰辰的:

“道不同,亦可为鉴。唯愿后世,少一些流离。”

刘峰合上书,久久不语。窗外,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与摊贩的叫卖声,是平凡而充满生机的人间烟火。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的恩怨情仇终将淡去。但有些记忆,有些关于道路与选择的思考,会如同暗流,深藏心底,无声地影响着未来每一步的方向。

他站起身,将书重新包好,放回了箱底。然后,他走到店门口,看着阳光下来来往往的人群,深深吸了一口气。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