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是哪三国 > 第四千八百一十七章 这文科脑(第2页)

第四千八百一十七章 这文科脑(第2页)

第一幕:非洲草原上,两名原始人放下石矛,相视一笑,共同分享猎物。

第二幕: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名女子用芦苇笔在泥板上刻下第一个符号,旁边孩童好奇观望。

第三幕:印度恒河边,一位苦行僧为濒死的陌生人喂水,明知对方可能携带瘟疫。

第四幕:中国长安城外,驿道上两名不同国籍的商人交换地图,彼此不懂语言,却用手势达成共识。

第五幕: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科学家撕毁一份伪造数据的研究报告,选择真相而非荣誉。

第六幕:二战废墟中,一名德国士兵放下枪,抱起犹太孤儿,走向盟军阵地。

第七幕:2023年某日,一位母亲在核爆倒计时前十秒,录下最后一段语音:“宝贝,妈妈爱你。”

画面结束,全场寂静。

“这些事……真的发生过吗?”阿米娜低声问。

“发生过。”AI-7回答,“但从未被完整记录。它们散落在口述史、梦境碎片、艺术作品与无名者的遗书中。只有当文明整体具备足够共情能力时,这些片段才会被重新拼合。”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接受认证’。”陈曦闻站起身,目光坚定,“而是去‘唤醒记忆’。”

“怎么唤醒?”卡瓦尼问。

“用‘最初的歌’。”他说,“不是一个人唱,是所有人一起,以各自的方式,发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计划迅速成型。全球七十二个静思哨站同步接到指令:组织一场持续七昼夜的“记忆吟唱”。不限形式,不限语言,不限地点。可以是诗歌、童谣、劳动号子、宗教祷文、甚至是无声的冥想,只要出自真心,皆可参与。

春分后的第七天,仪式开始。

第一夜,蒙古草原的孩子们点燃篝火,重唱《格萨尔王传》,歌声高昂如鹰啸。火焰中浮现的文字不再化作流星,而是缓缓落地,在沙地上组成一行行古老训诫:“勿以力压人,当以心感之。”

第二夜,冰岛诗人艾拉坐在海边悬崖,写下新诗:

>“当世界终于学会沉默,

>最响的声音,是心跳。”

她念完最后一句,海面骤然平静,月光直射海底,照亮了一艘沉没千年的维京长船,船首雕像的眼中流下两行水晶般的泪。

第三夜,叙利亚难民营里,阿米娜带领所有幸存者手拉手围圈而坐,轻声哼唱祖辈传下的安魂曲。歌声中,许多早已遗忘亲人面容的人,竟在脑海中清晰看见他们的笑脸。护士监测发现,参与者脑电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同步率,接近98%。

第四夜,南京城墙下的老人再次流泪,但这一次,他主动拿起画笔,在墙上描绘出那片森林。每一棵树上的脸孔,都是历史上因战争死去却未被铭记的普通人。画成之时,整面城墙泛起柔和绿光,持续一小时不灭。

第五夜,南极科考队冒险进入倒置金字塔第七层,发现那扇无形之门前多了八块石碑,上面刻着八种失传文字,内容统一翻译后为:“欢迎回家的孩子们,请记住你们为何而来。”

第六夜,全球新生儿集体啼哭的时间完全一致,集中在凌晨三点十七分,整整持续了十三秒。医学专家震惊地发现,这些婴儿的大脑突触连接模式,竟与成年高感者极为相似。

第七夜,也是最后一天。

陈曦闻独自登上莫高窟最高处的观星台,铜铃置于膝上。阿依古丽、卡瓦尼、艾拉、阿米娜、王氏、严佛调六人分别位于六大洲的象征性地点,通过启明草光网连接成七角星阵。

午夜钟声未响,天地却自行静止。

陈曦闻深吸一口气,将铜铃举过头顶,轻轻一摇。

依旧无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