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王妃请自重 重槿 > 第212章日上三竿(第1页)

第212章日上三竿(第1页)

“你怎么没一点声?”

丁岁安化罡圆融境,凝聚耳力之时,听力远胜凡人,但进门前,确确实实没听到任何细微喘气。

甚至没感受到生机。

徐九溪却道:“我族禀赋,冬寂。。。。。。不但能隐藏生机。。。

陈砚离开悬崖后的第七日,长安城下了一场细雨。雨丝如针,刺破了春末的燥热,也唤醒了沉睡在石缝间的苔藓。人们说这是“见心莲”开花前的预兆??那幽蓝的花蕊总爱在雨后初晴时悄然探头,像是从大地深处伸出的手,轻轻握住人间未说完的话。

归途塔遗址旁的老槐树上,那只黑邮筒已被雨水洗得发亮。清晨五更天,一个佝偻的身影撑着油纸伞走近,将一封信塞进箱口。信封没有署名,只用墨笔画了一朵半开的菊。守夜人认出那是南方洪灾区一位老教师的习惯,便默默记下投递编号,放进晨报专用木匣。

与此同时,灰雀正坐在东海渔村的一间小屋里,望着窗外翻涌的浪。她已随承灯人队伍走过了十一座城市,亲手埋下十一颗“心种”。最后一站是这座孤悬海外的小岛,岛上仅有一所小学、三户渔民和一座年久失修的灯塔。据说百年前,沈清璃曾在此处写下《双灯誓约》的初稿,而今只剩断壁残垣,碑文湮灭。

“你真的相信这些花能听懂人话吗?”同行的年轻承灯人林晚问她,手里捧着尚未点燃的同心灯。

灰雀没回答,只是从怀中取出一枚铜铃??影烛令。它早已不再用于警报,而是成了她随身携带的信物。她轻轻摩挲铃身上的刻痕,那是三百年前某位守烛者临终前留下的暗语:“言为心声,声动天地。”

“你不觉得奇怪吗?”她忽然开口,“为什么所有邮筒出现的时间几乎一致?不是由组织推动,不是靠宣传号召,而是像……某种共鸣。”

林晚皱眉:“你是说,有人在背后引导?”

“不。”灰雀摇头,“我是说,也许我们一直低估了普通人想被听见的渴望。他们不怕冷,只怕自己的声音落进空谷,连回音都没有。”

话音刚落,屋外传来脚步声。是个七八岁的女孩,赤脚踩在湿漉漉的礁石上,怀里抱着一只受伤的海鸟。她径直走到灰雀面前,把鸟递过来:“姐姐,它飞不动了,你能救它吗?”

灰雀接过鸟,发现它的右翅有道旧伤,结痂处泛着青紫,显然是被人用网缠住后强行挣脱所致。她一边包扎,一边轻声问:“你叫什么名字?”

“阿湄。”小女孩说,“妈妈说,我是她从海边捡回来的。那天涨潮,别人都往高处跑,只有她逆着人流下去,说听见有个孩子在哭。”

灰雀心头一震。

这故事……她在《万灯志?残卷四》里读到过。百年前,一场风暴席卷东海沿岸,一名女子不顾劝阻冲入巨浪,最终救起一名昏迷的婴儿。事后有人问她为何敢冒死相救,她只说:“我听见了她的哭声,就像听见了我自己。”

而那个婴儿,正是沈清璃。

“你妈妈现在在哪?”灰雀低声问。

阿湄低下头:“去年冬天走了。她说要去找一盏不会熄的灯,让我等她回来。”

屋内一片寂静。林晚手中的灯焰微微晃动,映出墙上斑驳的影子。

灰雀沉默良久,终于起身,从行囊中取出最后一颗“心种”,蹲在屋前的石阶旁挖了个小坑。她将种子埋下,覆土,然后牵起阿湄的手,轻轻放在泥土之上。

“听着,”她说,“如果你愿意,每天跟它说一句话。不用多大声,也不用多动人。只要是你心里真正想说的就行。”

阿湄眨着眼睛:“说了就会开花吗?”

“不一定。”灰雀笑了,“但它会记得你说过的话。”

当晚,台风登陆。

狂风撕裂了屋顶,海水倒灌进村庄。承灯人们紧急转移村民至高地,却发现阿湄不见了。众人冒雨搜寻,最后在灯塔废墟下找到了她??小女孩蜷缩在角落,怀里紧紧护着那盆刚埋下种子的陶盆,嘴里一遍遍念着:

“妈妈,我想你了……妈妈,今天有人给我饭吃……妈妈,我不怕黑了,因为姐姐说,只要我说话,就有人听得见……”

灰雀冲进去抱住她,泪水混着雨水滑落。

就在那一刻,远处海面忽然亮起一点微光。接着是第二点、第三点……数十艘本该停泊避风的渔船竟纷纷启航,船上挂着灯笼,排成一道弧线,如同星辰坠入波涛。为首的船头站着一位白发老妇,手持一面褪色旗帜,上面写着八个大字:

>“明知无果,仍愿前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