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其实,他过去虽瞧不上这位荆襄之主,但也多少感念这份庇护之恩,极少对外发表负面意见。
nbsp;nbsp;nbsp;nbsp;但既是私底下,又实在不想眼睁睁看着虞临跳进这个泥沼,这会儿的点评便显得毫不客气了。
nbsp;nbsp;nbsp;nbsp;他皱着眉,直截了当道:“刘表虽好养士人,却不擅听从谏言,空有良策不用。且表历来重名不重才,子至才学兼备,却唯独缺了那虚名。照如此看,即使得了征召,恐怕也难有出头之日。”
nbsp;nbsp;nbsp;nbsp;在他认为,刘表若是有眼无珠,完全错失了虞临也就罢了。
nbsp;nbsp;nbsp;nbsp;更坏的情况,是刘表喜虞临姿颜风仪,选择以微末职位相待,叫虞临在庸庸碌碌中空耗时间……
nbsp;nbsp;nbsp;nbsp;诸葛亮的眉头越拧越深。
nbsp;nbsp;nbsp;nbsp;——那才真叫明珠暗投,令人痛心疾首。
nbsp;nbsp;nbsp;nbsp;见诸葛亮犀利唇锋直指刘表,本还想矜持含蓄一点的徐庶,顿时被惊了一跳。
nbsp;nbsp;nbsp;nbsp;他虽早同崔钧说过,孔明极其看重子至,可如今看来,还是太低估了:朝夕相处不过月余,竟已推心置腹至这种境地了。
nbsp;nbsp;nbsp;nbsp;他稍稍咋舌一下,便紧随其后,发表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孔明所言极是。况且,观刘望之近日所遭之祸,便足以知晓刘表外宽内忌,深憎忠直之言,使忤逆者受灰灭之咎。”
nbsp;nbsp;nbsp;nbsp;诸葛亮还补充了句:“以子至之率直心性,只怕入职不过三日,便要受——”
nbsp;nbsp;nbsp;nbsp;听好友越说越不带遮掩,徐庶不好直言提醒,忍不住咳嗽出声:他是知道孔明一旦过于忧心某事,话便会琐碎的习惯的。
nbsp;nbsp;nbsp;nbsp;诸葛亮这才抿了抿唇,收回了没说完的话。
nbsp;nbsp;nbsp;nbsp;一直沉默的崔钧,这时忽然开口了:“表看似雄踞一方,自以为趁二虎相争坐收那渔利,实则有厝火积薪之危而不自知。”
nbsp;nbsp;nbsp;nbsp;“论其资质,不过偏安一隅之庸主而已。”
nbsp;nbsp;nbsp;nbsp;说到这里,崔钧抬起眼帘,探究地盯着神色毫无波澜的虞临:“以子至鉴识之能,绝不难以分辨,却仍要投身其中。许另有远图?”
nbsp;nbsp;nbsp;nbsp;虞临答得不假思索:“自是因这荆地田土良沃,适宜耕种。”
nbsp;nbsp;nbsp;nbsp;对于刘表的资质,他的要求其实并不算高:只要能意识到劝农的重要性,再辅以及时择边站队一方、立下大功就好。
nbsp;nbsp;nbsp;nbsp;他毕竟没有亲眼见过刘表,并不似友人们悲观、一心认为对方无药可救。
nbsp;nbsp;nbsp;nbsp;虞临乐观地想:或许,刘表是内慧藏拙,以刘望之之事麻痹士林、也迷惑暗中窥探的敌人……实则的确自有打算,只是在等一个时机的到来呢?
nbsp;nbsp;nbsp;nbsp;他在荆州住了这么久,越是清楚这边的农耕条件很是优越,就越不舍得因刘表而放弃此地离开。
nbsp;nbsp;nbsp;nbsp;在开发度远远不足的情况下,荆襄已然喂饱了那么多人口:足见其大有可为。
nbsp;nbsp;nbsp;nbsp;而且近年来荆州避难的人多,劳动力可谓空前充足。
nbsp;nbsp;nbsp;nbsp;只要能顺利得到荆州牧的支持,虞临真心认为,这片沃野可谓潜力无限。
nbsp;nbsp;nbsp;nbsp;兵因食足而强。
nbsp;nbsp;nbsp;nbsp;只要利用好这里的自然条件,确保后方粮草充足,再招兵买马,便大有机会问鼎天下——再不济,也能靠输送粮草,支援官渡交战某方的方式,保下自己和荆州百姓。
nbsp;nbsp;nbsp;nbsp;诸葛亮与徐庶听得忍俊不禁,崔钧的眼则一下直了。
nbsp;nbsp;nbsp;nbsp;他面部表情的变化,堪称精彩纷呈,也不知信还是没信。
nbsp;nbsp;nbsp;nbsp;虞临并未多做解释,他也没有追问,只是叹了口气,忽然改了话锋:“有言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子至欲求眼见为实,亦是正理。”
nbsp;nbsp;nbsp;nbsp;崔钧多少摸索出了虞临在某些方面极其务实的性格特征,索性投其所好:“只是,诚如孔明先前所言,表好名轻才,子至固非恒人,表却无从得知。倘若贸然登门,难免受些怠慢,未免不美。”
nbsp;nbsp;nbsp;nbsp;他提议道:“不若,子至将名谒付我,再由我代呈于上?”
nbsp;nbsp;nbsp;nbsp;品味出向来怀闲云野鹤之志的崔钧的维护之意,诸葛亮与徐庶不由得对视一眼。
nbsp;nbsp;nbsp;nbsp;逢此四海分崩之时,多数世家子弟被迫远离故土,沦为天涯羁旅之士。
nbsp;nbsp;nbsp;nbsp;虞氏门庭似乎已然冷落,有颇具盛名的博陵崔氏之子崔钧亲自出面,代为转交木谒做保,总能叫刺史邸处的门客高看一分。
nbsp;nbsp;nbsp;nbsp;若是顺利,甚至可能寸步不出,只在家中高卧,也能得到礼辟。
nbsp;nbsp;nbsp;nbsp;虞临哪里知道,他们已经在背后给自己圆出了一个陈国或陈留虞氏子的背景,甚至已经对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