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但他能清楚地感受到崔钧的善意。
nbsp;nbsp;nbsp;nbsp;“多谢州平美意。”认真地考虑过后,虞临还是谢绝了:“只是,若刘荆州连屈尊接见且不愿,日后岂会用我所谏?如此资质,岂配为我主。”
nbsp;nbsp;nbsp;nbsp;他口吻平淡,却无处不透着股浑然天成的傲气。
nbsp;nbsp;nbsp;nbsp;无论是这话语还是态度,都正中诸葛亮的喜好。
nbsp;nbsp;nbsp;nbsp;“正当如此!”
nbsp;nbsp;nbsp;nbsp;他看向虞临,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nbsp;nbsp;nbsp;nbsp;见崔钧还想再劝,虞临只好将新学的典拿了出来:“况我明知州平怀抱德肥遁之志,又怎好扰鼋鼍于深渊?”
nbsp;nbsp;nbsp;nbsp;崔钧这下便不好说什么了。
nbsp;nbsp;nbsp;nbsp;见虞临心意已定,诸葛亮三人遂不再多劝。
nbsp;nbsp;nbsp;nbsp;只是在临出发前,虞临的木谒还是被他们设法要去一观。
nbsp;nbsp;nbsp;nbsp;崔钧嘴角微抽,尽可能委婉地提醒道:“子至这名谒,似乎写得过于简略了。”
nbsp;nbsp;nbsp;nbsp;只有姓名表字和简略的“问起居”也就罢了,怎么连重要的籍贯都忘了写?
nbsp;nbsp;nbsp;nbsp;徐庶也是眉头抽动,表情略微扭曲:“恐难叫刘使君见纳。”
nbsp;nbsp;nbsp;nbsp;——除非虞临亲自上门,有那身见者即知非凡的仪容做保,否则这名谒连幕府大门的仆役那关都难过去,更别说呈于刘表面前。
nbsp;nbsp;nbsp;nbsp;诸葛亮则道:“此书雄逸绝伦,足以应付刘表。”
nbsp;nbsp;nbsp;nbsp;徐庶的脸色有点发苦。
nbsp;nbsp;nbsp;nbsp;字的确写得好,可关键是,整份名谒上,也就剩这手字是出彩的了。
nbsp;nbsp;nbsp;nbsp;“唔?”
nbsp;nbsp;nbsp;nbsp;徐庶一怔。
nbsp;nbsp;nbsp;nbsp;由于虞临写于名谒上的字数实在少得可怜,他粗粗一扫,只觉得这手八分隶方笔峻整,颇有凝重严正的风骨。
nbsp;nbsp;nbsp;nbsp;现得孔明的高度评价,他再仔细端详品评,便察觉出了之前忽略了的一点。
nbsp;nbsp;nbsp;nbsp;他于书法一道虽不过粗通,却也得见过好些名家之作。
nbsp;nbsp;nbsp;nbsp;他凝神细看一阵,难掩惊艳道:“我观子至书之笔触,颇具师宣官之流韵。”
nbsp;nbsp;nbsp;nbsp;诸葛亮欣然纠正:“非也,依我看,更类梁尚书之玲珑。”
nbsp;nbsp;nbsp;nbsp;梁鹄之书源自当世一绝之师宣官,其八分隶青出于蓝胜于蓝,现已自成一家,堪称辉玉绝伦。
nbsp;nbsp;nbsp;nbsp;崔钧也登时被提起了兴致,拿起来仔细端详,同二人就梁鹄与师宣官所书之异同热烈探讨起来。
nbsp;nbsp;nbsp;nbsp;虞临:“……”
nbsp;nbsp;nbsp;nbsp;字体不过是他当时想着入乡随俗,特意仿着书肆里正热售的某幅字帖写的。
nbsp;nbsp;nbsp;nbsp;具体是师宣官还是梁鹄,他完全没有留意。
nbsp;nbsp;nbsp;nbsp;三人并未讨论太久,就将注意力放回了重点上。
nbsp;nbsp;nbsp;nbsp;——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这份严重不合格的名谒本身。
nbsp;nbsp;nbsp;nbsp;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诸葛亮已经了解以虞临的性格,是绝不会在意直言直语的。
nbsp;nbsp;nbsp;nbsp;遂在他与二人对视一眼后,主动提出:“倘蒙子至不鄙,不妨由我等代润一二,修葺此谒?”
nbsp;nbsp;nbsp;nbsp;虞临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nbsp;nbsp;nbsp;nbsp;譬如他那根本不存在的籍贯地,变成了三人不知为何坚持的陈国武平;又由出生世家大族的崔钧指点,将木谒上的问候语做了些许改良;再是徐庶对木谒的材质不甚满意,跟诸葛亮一同重新挑选了一块上好的木料,由徐庶亲手打磨得无可挑剔;最后则是虞临在三人的催促下、伏案重新写了一遍谒上的文字,再由三者兴高采烈地重新进行一番品评。
nbsp;nbsp;nbsp;nbsp;折腾许久,才终于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