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豆瓣 > 第30章(第1页)

第30章(第1页)

刘欣证明了自己具有出色的能力。

四月丙午,刘欣即位当天就按照惯例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赵飞燕为皇太后,大赦天下。王政君的尊位更上一层,但她与皇帝无血缘关系,又是隔代的“祖母级”,权力已被架空,只留名誉上的至尊地位;对赵飞燕来说,“皇太后”意味着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渡过了宫廷政治里权力更替的最难关,已无性命之忧。

刘欣的生母丁后和祖母傅太后也一定驾临了即位典礼。但她们的身份仍然是定陶王的亲眷,住在长安的定陶王邸。此时此刻,为孙子刘欣继位付出大量心血的傅太后,心里在想什么呢?

熟悉外戚传统,也与傅太后是旧相识的王政君,非常识趣也十分高姿态地做了两件事。第一,她命令王莽辞职,把大司马的位置让给新的外戚。王政君这么做显得很大度,颇有“至尊”的胸怀,也显出一种熟习旧例的汉宫旧主姿态。第二,她下了一道诏令,指示傅太后和丁姬都可以每十天到未央宫里看望皇帝。这则诏令虽然没有实质意义,但同样展示出她仁慈的风采,也是对皇帝的示好。

辞职这样的大事,王莽应该早就与王政君商量过,所以他立刻遵照王政君的诏令上书称病请辞。

刘欣治国理政的权力地图里确实没有王氏家族的位置,但当年王根支持刘欣为太子,而且王政君地位和威望都很高,王莽又是名重内外的贤哲,还有很多内外臣僚也都与王氏家族关系密切,所以不能在即位的第一个月就更换掉他。刘欣的权力目前还需要王政君和王莽的声誉来增饰。

于是他给王莽下诏,内有“诚嘉与君同心合意”的话,表示要与王莽同心同德治理国家。他还派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这两位“三公”、自己的老师左将军师丹、负责未央宫保卫的新贵外戚卫尉傅喜,也就是刘欣当前重用的人,一同去见王政君,转达了皇帝极为谦恭的意见:

皇帝闻太后诏,甚悲。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9

就是说王莽不来上班,皇帝就不上朝。

这句话确实非常有诚意,王政君就吩咐王莽继续担任大司马。

刘欣做出的谦逊姿态很容易理解,不立刻将王莽解职本来就是他的既定策略。但是,也应看到刘欣是努力在儒家礼仪和亲戚伦理的框架内进行决策,不想搞得腥风血雨,要和谐平稳地处理外戚问题。

与此同时,刘欣对王政君允许母亲丁姬到未央宫看望自己的示好也有了反应,他下诏令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廷议傅太后在长安城内怎么住的问题。

孔光对傅太后比较了解,不愿意傅太后和皇帝住得太近干扰政事,就建议住在较远的筑宫;何武可能慑于傅太后的强势,或是有意讨好皇帝,建议住北宫。北宫在未央宫的东北,且有“紫房复道”相通,也就是空中走廊。皇帝果然同意何武的建议。而傅太后也真如孔光所料,住北宫后,每天通过复道到未央宫,怂恿皇帝尽快解决她的名分问题,抓紧让傅氏家族封侯掌权。

刘欣即位还没出四月,宫廷局面已翻天覆地。一些嗅觉灵敏的大臣开始蠢蠢欲动。

高昌侯董宏第一个上书,以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为例,认为同时尊两个太后是有先例的。傅太后现在只是定陶王太后,但作为皇帝祖母,也应有尊号。当然为了与“太皇太后”有所区分,可上尊号为“帝太后”。

秦庄襄王的故事的确与刘欣的经历十分契合:他的生母是夏姬,在吕不韦的运作下,他被没有子嗣的秦国王子安国君和妻子华阳夫人收为养子。安国君后来继承秦国王位,秦庄襄王也得以成为一代秦王。即位后,他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夏姬为夏太后。这就是董宏上书的主要依据。

但是,在汉朝人眼中,秦朝极为特殊。汉朝本来就是“诛暴秦”“斩白帝之子”而建立的,不久前大家还在皇帝的登基典礼上见过这把“斩蛇剑”。在儒家的话语中,秦朝是汉朝的对立面,秦代表着残暴,汉代表着文明。特别是在今文经学里,秦朝的“德”犹如历法里的“闰”,不纳入五德终始,汉朝人认为自己接续的是周朝。

此外,秦庄襄王这件事由吕不韦运作,在后世眼中也不正当,充满着宫廷秽乱和阴谋诡计。堂而皇之比附汉廷皇帝,岂不是羞辱?

于是,王莽、师丹激烈反对董宏的主张,认为刘欣既然早就被立为汉成帝的太子,就已经不是诸侯王的身份,更不宜拿已经灭亡的暴秦来寻求依据,要求严惩董宏。

这番交锋发生在王莽首次辞职被留任之后。刘欣刚刚挽留了王莽,多少要表现出纳谏的态度。把问题抛出来的董宏,也早就做好了被牺牲的准备,他被收走高昌侯印绶,废为庶人。

刘欣对董宏的处理如此严厉,既展示自己在舆论前的谦逊,也突出王氏家族的霸道,还故意激怒了傅太后。果然,傅太后勃然大怒,更加频繁地通过复道来宫里找刘欣索要“尊号”,刘欣把这个难题故意抛给王政君,请她以“至尊”身份来定夺。这就形成了一种博弈局面:

刘欣支持王莽,处理董宏,也没有给傅太后上尊号,向王氏家族表示了谦逊;王政君和王莽不愿意尊傅太后,但皇帝这么谦逊,他们不得不后退一步,把皇帝的父亲也就是傅太后的儿子定陶恭王追认为“恭皇”。

藩王承继大统带来的名分问题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后世亦屡见不鲜10。刘欣的处理显示了他的老道。

此时,王莽已经明显感觉到时代变了,作为内廷首领的大司马说话也不那么管用了,他硬着头皮处理政事,这段时间多少值得记上一笔的是向皇帝举荐了老朋友刘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