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豆瓣 > 第22章(第1页)

第22章(第1页)

汉成帝拒绝了王凤的辞职申请,把灾异揽在了自己身上,让王凤专心辅政。皇帝如此大度,臣下们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一场风波偃旗息鼓。倒是王凤,从他后来做的事情看,他可能自此意识到了身处权力中心的危机感。许多人擅权,并不是出于贪婪和欲望,也不是把权力当春药,而是没有安全感。他们为了自保,不得不夺取一些权力,但为了保护这些权力,就需要攫取更大的权力。权力越揽越多,不到死根本停不下来。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出现,几年后,汉成帝以黄金二百斤、赏赐“特进侯”的待遇,策免了另一位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从此,王凤成了唯一的大司马,也就具备了擅权的基础。权力的“高处不胜寒”,使王凤不得不动起来。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情,正是这三件事情,决定了王氏家族的崛起。

第一,确保皇帝不会脱离他的掌控。

汉成帝自从当太子时就喜欢饮酒宴乐,如今更加沉溺于此。既然委任王凤来专权,成帝就很少过问政事了,有时候即使与王凤意见相左,也会谦让。建始年间30,汉成帝的左右向他推荐一个叫刘歆的年轻人,是高皇帝异母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人,大儒刘向的小儿子,精通儒学,做事靠谱,是难得的人才。汉成帝把他召来,一聊,果然很欣赏,就打算把他留在身边,而且想任命他为中常侍。

这一时期的中常侍不是正式官员,而是加在侍郎身上的加官。西汉的宫禁里,有许多类似皇帝秘书的职务,地位有高有低,中常侍是其中地位比较高的,不仅出入禁中,还给皇帝当顾问,参与政事,只有才能优异的士人可以担当,甚至还要美姿容,形象好,因此是一个颇有前途的清要之职。

已经准备正式任命了,汉成帝的左右却说,“还没请示大将军呢”,汉成帝以为这区区小事,不必告知。此时,令他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左右叩头争之。

这个史书里不起眼的描述,足以刻画出王凤已经把皇帝身边的人都搞成了自己人,唯大将军之命是从。

汉成帝告诉王凤,王凤居然不同意,而汉成帝也就算了,只好转而任命刘歆为比中常侍地位低的黄门郎,总算把他留在了身边。王凤不会允许一个陌生的刘歆插进来,这很容易理解,但汉成帝居然束手无策,王凤之专权可见一斑。至于王凤的理由,推测可能是因为刘歆尚不是侍郎,不能破例加官中常侍。31

王凤的这个决策造成一个意外的后果,几年后的阳朔年间32,“莽少与歆俱为黄门郎”33,刘歆和王莽成了同事,刘歆颇得王莽的欣赏,两人就此相熟、结交,为日后的亲密合作埋下了伏笔。

第二,扫除异己。

权力的争夺是普遍存在的,但权力争夺的性质却各不相同。在一种情况下,权力争夺源于路线不同,是对“国家往何处去”有相异的看法。例如汉景帝时期对藩国是绥靖还是削弱,汉昭帝时期对盐铁酿酒是官营还是民营,汉宣帝时期是专任儒教还是“王霸之道杂之”,等等,这样的权力斗争,不论结局如何,所解决的都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属于真正的政治斗争,无论胜败,都是政治家之间的博弈。

但在多数情况下,权力争夺仅仅是由于掌权者拓展权力边界时遭遇了挑战,没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也不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这类权力斗争只是纯粹的争权夺利,不属于政治斗争,落败者未必值得同情,胜出者也不过是权臣而已。

王凤属于后者,他不是政治世家出身,没有政治抱负,也非自郡县升迁,史书称“凤不能自立法度,循故事而已”34,说明他不具备政治眼光和政治家素质,但他并不缺乏争权夺利的能力。

王凤在大事决策上倚仗杜钦。杜钦出身政治世家,祖父杜周和父亲杜延年都曾任御史大夫。杜钦却不喜做官,曾在王凤的大将军府短暂担任闲职,随即因故辞职。此后,杜钦一直以私人身份为王凤出谋划策。杜钦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与王凤在权术上的精明强干形成了极好的搭配。王凤担任大司马十一年,几次大的危机都有杜钦的协助。

汉成帝建始三年(约公元前30年)秋天,关中一带连着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不断有郡国大雨的消息被报告到未央宫。山谷积水,水出山谷,酿成水灾,淹死的士民已达四千多人。长安城地势较高,一时没有受到影响。但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令宫中君臣倍感毛骨悚然的事情。

隶属少府、负责禁苑的“钩盾署”里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

这简直太可怕了,因为在宫禁里突然出现童女,是极为不祥的征兆。据说,周幽王时有红衣童女突然出现,唱着“檿35弧箕服,实亡周国”的歌谣,意思是“那卖桑木做的弓,背箕草织的箭袋的人,将灭亡周国哟”,西周果然很快就灭亡了。

汉宫里发现的小女孩,经查问只有九岁,是渭河边的民女,但她偏偏名字叫“陈持弓”,也有一个“弓”!一个童女竟然能从城外穿梭至未央宫却没有人看见,这种神秘的预示令人感到恐惧。正在此时,城内又纷纷传言洪水马上就要淹到长安了,老百姓惊慌失措,四散奔走,造成严重的踩踏事故,城中一片混乱。

汉成帝接到报告,马上赶到未央宫前殿,也就是汉朝皇宫最重要的宫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此时洪水未至,出于谨慎,王凤建议皇太后、皇帝及后宫先坐到船上避难,普通官民则到城墙上躲水。群臣纷纷赞同。此时,一位老臣徐徐说道:“自古就算是无道之国,也没听说过大水能大到漫过城墙的。现在天下太平,怎么可能一天之内突然就发洪水了呢?一定是谣言。还是别让官民上城墙了,反而会制造混乱。”

这位老臣就是左将军、乐昌侯王商。

乐昌侯王商36与王政君不是一个“王”。他是汉宣帝母亲王翁须弟弟的儿子,汉宣帝的表弟,汉元帝的表叔,论辈分,汉成帝该称呼他为“表叔祖父”,对他一向尊重。汉元帝晚年,王商曾经和史丹共同力保太子即位,对汉成帝是有恩的。

既是老臣,又对皇帝有恩,汉成帝就没听王凤的意见,王凤也不好力争。过了一段时间,洪水始终不见到来,城中渐渐安定,再查问,果然是谣言。汉成帝非常高兴,狠狠夸了乐昌侯不愧是持重老臣。

王凤与王商本无私人矛盾,亦没有政治上的分歧,但这件事让王凤的威望颇为受损,他“大惭,自恨失言”37,后悔决策不周。事实上,王凤的决策只是缺乏经验,算不上不合理。但王商的谏议被采纳,使王凤探知到自己权力的边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