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 第77章(第1页)

第77章(第1页)

刚建国的时候,他已经根据儒经改了中央机构的设置和官职的名称,例如河南太守改名为河南大尹;到始建国天凤元年,他又进一步更改郡守一级的官职名称,河南大尹又变成“保忠信卿”。

他还把行政职务和爵位挂钩,同为“太守”一级,由侯爵担任的叫“卒正”,伯爵叫“连率”,没爵位的叫“大尹”。这些有爵位的“太守”们甚至可以世袭官职。要知道,儒家讲究“讥世卿”,认为公卿大夫士关系到治民大事,应当任贤,不能世袭。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天下郡县的改名,而且是能改则改、应改尽改,有的还反复改,改到四五次之多,同步还对郡县版图重新规划,个别的大郡如陈留郡甚至被撤销。动作激烈且复杂,以至于在当时人们就难以搞清楚全部情况了:

一类是突出京畿的重要性,三辅的六个郡改为“六队”,长安周边的郡改为“六乡”,洛阳周边的郡改为“六郊”。新朝的国土从内到外形成了从高到低的礼法秩序。

一类是纪念符命和歌颂新朝,如把“符离”改成“符合”,“沛郡”改成“吾符”,后世出土的封泥里,也有不少带“符”字的地名;新朝的“新”字被加进许多地名,如“安汉”变成“安新”,“淮阳”变成“新平”等。

一类是表达美好吉祥,比如把“松兹”改成“诵善”,“敦煌”改成“敦德”,“曲阿”改成“风美”,“乌伤”改成“乌孝”等;有时常常用反义、同义或是同音词来代替,比如“梓潼”改成“子同”,“安平”改成“安宁”,“东昏”改成“东明”,“无锡”改为“有锡”之类12。

后世习惯于把这次改名视为荒谬之政。但是,改名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古人重视名学,讲究名实相符。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概念和内涵的关系,而是不同的名背后具有一套不同的思想脉络和价值追求。新朝自认为已经从法家帝国变为儒家王朝,社会性质都变了,名字焉能不变?而且,还不能只是改一两个,必须普遍更改。

从中央改到郡县,王莽似乎还打算对县域以下的乡、里、亭进行改名,只是还没实施13,就已经变天了。

俸禄制度的改革也遵循同样的逻辑。

始建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五月,王莽颁布了新的俸禄制度,这是一份初看起来颇为振奋人心的政策,它把全国的官吏分为十五个级别,每个级别都规定了相应的俸禄,从最低的六十六斛到最高的万斛不等。

对比汉朝的俸禄体系,这个分配基本可行14,而且待遇比汉朝大幅提高,理应博得各级官吏的拥护。但是王莽增加了复杂的条件:官吏的俸禄和管辖郡县的财政收入挂钩,贵族从食邑上获得的租税和食邑的财政收入挂钩,地区如果出现歉收、灾害,那么官吏、贵族要按比例减少俸禄或租税。

中央官员也逃不掉,他们虽然不直接治理疆土,但全国划片,从四辅到司卿,都被分配了不同大小的郡县,比如国师和宁始将军,就要和西方一州二部二十五郡挂钩,这些地方如果财政收入减少,他们的俸禄也要减少。王莽更表示,自己的开支用度也要照此办理。

如此来看,这是很有现代精神的“绩效激励体系”和“对口扶贫机制”,相当超前,以人为本,王莽自己也以身作则。在西汉,官僚也会因为歉收而减少俸禄,但从未像王莽这样系统地形成“长效机制”,如果切实可行,不失为一大善政。

但凡是对现代企业的绩效体系、奖金激励制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设计绩效系数、计算绩效所得是比较专业的知识,要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耗费相当的人力,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因此,王莽的这个设想虽然很好,但很难落地:

莽之制度烦碎如此,课计不可理,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15

“烦碎”二字意味着什么,大抵可以想象。不仅没能发挥激励作用,连起码的俸禄都发不下来,官吏们没钱养家,只能贪污受贿。

不论是行政区划的短时间内大规模改名,还是烦琐无法落地的俸禄制度改革,以及皇帝抛开官僚体系处理海量普通行政事务,一定会严重影响行政机器的运转。王莽曾担任大司马、安汉公,总揽行政事务多年,管理经验丰富,怎么会不了解这一点呢?16

这可能仍然源于他改制后对官僚机构的定位。

在他想象的图景中,他坐在天下正中制礼作乐、发号施令,天下自动得到治理;各地的官僚、诸侯仿佛“神职人员”,道德上以身作则最重要。在这个图景里,俸禄的绩效管理会使官吏们主动干好工作,改名也会令治理更加有效而不是变得混乱。

这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也不难理解。历史上,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人认为,只要实行了什么样的制度,社会就会立刻变好。但事实是,维系一个版图庞大的国家很难,古代更难。周代采取封建制,是因为没法中央集权,只能委任诸侯自治,以宗法和礼乐维系忠诚。秦汉帝国演变为中央集权,就必须采取郡县制度,派出官僚治理。新朝虽然标榜实现了周代的礼乐,内里还是中央集权的帝国,当然也必须实施郡县制,官僚机构不可或缺。

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

行政体制的混乱,决策链条的断裂,使得新朝的统治机制从效率降低逐渐走向崩坏。

在中央,王莽的亲力亲为确实避免了大权臣的出现,却制造了许多小权臣;他们发现王莽根本干不完这些工作,就扣下一些事情不报,进行权力寻租。一些从郡县来到长安上书的官员,迟迟等不来回复,长年滞留于此。长安的卫戍部队都是从郡国征召来服役的,按照制度应该定期轮换,但这事儿没人管,竟然连续三年没有轮换。

地方上就更严重了,行政区大量改名,就得重新刻制印章,吏民对这些名字也很生疏,诏书里提到一个郡县的名字,怕大家不知道是哪里,还得在后面缀上原来的名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