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祥瑞 王莽和他的时代 > 第44章(第1页)

第44章(第1页)

后人常说王政君姑侄二人一唱一和,欺世盗名,但至少这件事不像。因为她“下意识”说出了“诬罔天下”的真话,揭示出她知道这是骗术,而且非常意外。所以,她理解王莽有成圣人的大志,但她毕竟是汉朝的太皇太后,确实没有想象过王莽要当皇帝。

王莽很可能就是想趁着汉家天下暂时没有皇帝的机会,直接登上帝位的。但太皇太后不允许,他只好央王舜去跟太皇太后解释,把这个符命“圆”成另一番意思:

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11

就是说,这则符命所说的“安汉公为皇帝”,不是当真的皇帝,而是假的皇帝,只是摄政的意思。这样一说,太皇太后就同意了,在王莽的安排下,她下诏对这个符命进行了“官方权威”解读:

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具礼仪奏。12

对太皇太后来说,她是把王莽限制在了摄政的范围内,至于具体怎么操作,由群臣商议;但对王莽来说,这仍然是一次进取。太皇太后的诏令赋予了摄政以合法性,特别是“如周公故事”,留下了宽敞的制度空间。

很快,群臣就把摄政的安排上奏太皇太后,这是一份极具冲击力的奏文,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儒经证明周公的摄政并不是“顾命大臣”的角色,而是穿天子冠冕、践天子之位的“假王”!

……说曰: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礼明堂记》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依南面而立。”谓“周公践天子位,六年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也。……由是言之,周公始摄则居天子之位,非乃六年而践阼也。《书》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于阼阶,延登,赞曰:‘假王莅政,勤和天下。’”此周公摄政,赞者所称。……成王加元服,周公则致政。……周公常称王命,专行不报,故言我复子明君也……13

看看这些记录:“周公服天子之冕”“发号施令,常称王命”“践天子位”“假王莅政”“居天子位”……就牵涉一段非同寻常的“暗历史”:

周公到底当没当过周的天子?

13.摄皇帝王莽

周公,怎么可能当天子呢?

但是,从《尚书》中的一些记录,到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再到21世纪的清华简,都隐约透露出周公居摄可能另有真相。

事实上,关于周公居摄一直就有多种说法在流传:有的说周公从武王死后就执政称王,成王成年后归政;有的说周公摄政,但名义上称王;有的说周公只是摄政,名义上也没有称王;还有的说周公是在东征时称王,返回时成王才即位……不一而足。

但流传最广的仍是周公顾命大臣的形象,而非称王。这主要是王莽失败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室对于周公摄政十分敏感警惕,着重塑造这种形象;宋代理学兴起之后,即使是普通人也不敢想象周公会做出“篡权”之类的事了。这构成了广为人知的“显历史”。

其实,考虑周代的政治观念、运行机制、宗法制度,周公即使南面称王,在当时也不是惊天动地的篡逆之举,顶多引来召公、管叔、蔡叔等一时的流言。处于封建制度兴盛期的周,并没有后世“一人专制”、中央集权王朝对权力的超高垄断性。此外,儒学最早萌发于鲁国,而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因此儒经里的周公形象一定会受到影响。总之,从现有的文献看,周公居摄称王可能性相当高。14

周公摄政的真相已经晦暗难明,“文献不足征”,“显历史”与“暗历史”并存,都是猜测。但关键的是,此时的西汉君臣怎么理解周公居摄,群臣的奏议是公诸朝廷的重要文件,所以里面提到的周公称王不会是随意伪造。换言之,不论这段“暗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只要西汉晚期的朝野上下都相信周公居摄可以“践祚称天子”,对王莽来说就足够了。

既然太皇太后已经下诏“如周公故事”,王莽居摄的安排也就很容易操作了:

第一,朝政。王莽也要践祚,穿天子冠冕,南面朝群臣,听政事。

第二,出行。王莽的车出行时,要有警备,百姓要自称“臣妾”。

第三,祭祀。要像天子一样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庙,享祭群神。祭文的赞辞,要称王莽为“假皇帝”。

第四,日常礼仪。臣民要在正式场合称王莽为“摄皇帝”15,王莽自称“予”,处理政务要像皇帝的诏书一样称“制”;只有见到太皇太后、皇太后时才恢复臣下的礼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