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是夜,明府。
nbsp;nbsp;nbsp;nbsp;落雪纷纷,连着呼吸的雾气都隐约可见。
nbsp;nbsp;nbsp;nbsp;唯有火盆中的红箩炭,无烟无声,却扰人心神。
nbsp;nbsp;nbsp;nbsp;一位青年在两位朋友面前亮出一幅画作来,畅意道:
nbsp;nbsp;nbsp;nbsp;“我读了《湖心亭看雪》,寥寥百余字,张岱就把文章写的如此精妙,真是稀罕!所以我就心血来潮给此文配了一幅画,两位看看我画的如何?”
nbsp;nbsp;nbsp;nbsp;画卷在桌面上徐徐展开,另外两人凑近一看,上面:
nbsp;nbsp;nbsp;nbsp;雪景静谧,湖心有小亭台一座,小亭台中有数人对饮。一小巧香鼎、一温酒红炉、数碟饼食,一并合桌而放。
nbsp;nbsp;nbsp;nbsp;岸边横着一舟,舟有倒影。烟水茫茫,若现一堤;话音渺渺,可闻天机。仿佛早已不是人间之景。
nbsp;nbsp;nbsp;nbsp;翩翩公子琢磨许久,终于对着青年谨慎道:“你这画一出来,可是要掉脑袋的!”
nbsp;nbsp;nbsp;nbsp;青年大惊:“我是觉得这文章写得好、意境自生,就给画出来了。有哪里不妥吗?”
nbsp;nbsp;nbsp;nbsp;另一看上去风度卓然的男子道:“禹兄你才画双修,伴君当差已久,也常去慈宁宫给老祖宗请安,应是懂得帝王心思和太皇太后忌讳的,怎么也这般糊涂?”
nbsp;nbsp;nbsp;nbsp;“是啊。”翩翩公子一边把画作卷起一边道,“况且禹兄你与张岱一样,也是江南出身,要是因为一幅画牵连上了不该牵连的事儿,那就倒霉了。”
nbsp;nbsp;nbsp;nbsp;这三位年纪相仿的俊才,或者说这三位注定了要把名字刻在大清史册上的臣子,便是康熙皇帝身边的三杰:
nbsp;nbsp;nbsp;nbsp;首席陪臣纳兰容若、御前侍卫曹寅、御用画师禹之鼎。
nbsp;nbsp;nbsp;nbsp;“张岱写的篇章可不就是处处可疑吗?”
nbsp;nbsp;nbsp;nbsp;纳兰问罢,就对禹之鼎细数起张岱的文章的暗含之意来:
nbsp;nbsp;nbsp;nbsp;“其一,张岱在开头就说雪下了三天,如此看来湖面必定已经冰封,如何能够驾驭小舟而往?且‘定更’是在晚上,晚上视线不好,他为何要选择晚上看雪?其二,张岱称他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那舟中如何来得两三粒人?”
nbsp;nbsp;nbsp;nbsp;曹寅故意带着惊悚的语调,道:“那三粒……可不一定是人呐,在夜间。”
nbsp;nbsp;nbsp;nbsp;“啊?这么说来——”
nbsp;nbsp;nbsp;nbsp;禹之鼎的后背沁出满满的冷汗来。
nbsp;nbsp;nbsp;nbsp;纳兰继续道:“照我看,张岱的‘独往’是真实状态,此程唯有‘舟子’一人是客观存在的。”
nbsp;nbsp;nbsp;nbsp;“就是这么回事。”曹寅接着纳兰的话道,“所谓的对饮之人、对谈之语,全是张岱杜撰的,目的就是跟我大清做对!”
nbsp;nbsp;nbsp;nbsp;“啊?悟了!真叫我如梦初醒——”
nbsp;nbsp;nbsp;nbsp;禹之鼎恨不得立刻把画作扔进火盆里烧了。
nbsp;nbsp;nbsp;nbsp;纳兰知道,在明府,在父亲明珠的监管下,自己是没有自由的,有许多话,包括朋友之间的闲聊之词,都只能点到为止,不可说破。
nbsp;nbsp;nbsp;nbsp;说破就等于要被明珠用家法处置,明珠曾说:
nbsp;nbsp;nbsp;nbsp;“容若是我的珍宝,言行之间不可有一点闪失。容若亦是天子腰间的一块美玉,至高至真,文韬武略具在。珠玉在侧,伴君为忠,顾家为孝,于内于外,不可沾染了一粒尘埃。”
nbsp;nbsp;nbsp;nbsp;所谓“尘埃”,指的就是:
nbsp;nbsp;nbsp;nbsp;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nbsp;nbsp;nbsp;nbsp;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nbsp;nbsp;nbsp;nbsp;曹寅的开窍、禹之鼎的一点就通是一回事。
nbsp;nbsp;nbsp;nbsp;那么,心思通透、聪慧至极的纳兰不能说的话究竟是什么?
nbsp;nbsp;nbsp;nbsp;纳兰的心中,对《湖心亭看雪》一文看的非常透彻:
nbsp;nbsp;nbsp;nbsp;说白了,这就是张岱的反清之作。
nbsp;nbsp;nbsp;nbsp;首先,如今已经是大清,张岱却用了大明的年号来开篇,这是他的第一刻意;
nbsp;nbsp;nbsp;nbsp;其次,亭中宾客自称来自金陵,此地点绝非乱套,而是有意提及。金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时的首都,这不是表达对故国之思又是什么?这是张岱的第二刻意;
nbsp;nbsp;nbsp;nbsp;最后,舟子口中的“相公痴”和“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是了不得,简直是把反清的情绪推向了至高点,这不是煽动有一致情怀的人去行动,又是什么?这是张岱的第三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