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古代新闻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 寒士欢颜(第1页)

寒士欢颜(第1页)

几人进了正厅在桌边落座,柳玉成关上大门,为他们倒了茶,看看陈暄说道:“几位可是为陈修远一案而来?”

“是,却也不全是。”

孟允抒抿了口茶水,看似漫不经心地说起一个与案件无关的话题:“我见明德书院窗明几净,器具齐全,陈设整洁,恐怕得花上一大笔钱,柳先生真是宅心仁厚。”

“孟社长谬赞了,明德书院并非由我出资建成。”柳玉成自谦地笑笑,“清源村的村民很多,孩童却没有就近读书的地方。几年前一些大家和乡绅慷慨解囊,共同修建了这所书院。”

柳玉成的回答显然是避重就轻。在来书院的路上,孟允抒一行人已经向男孩了解其详情,起初明德书院的确是由几名富人出资设立,但两年后他们就对其撒手不管,是柳玉成和其余几名先生接手书院,靠着自掏腰包苦苦支撑。

“我幼时也是在村中的私塾念书。若是没有那些先生的教诲,我也不可能在科考中崭露头角。所以我尊称您一句‘柳先生’。”

许昭盯了一会面前的茶水,他抬起头问柳玉成:“我想知道,您学识渊博,为何不通过科举入仕大展宏图,却宁愿待在这方寸之地?”

“因为我从很早以前就立志要当教书先生。”柳玉成不假思索地回答。

接着,他详细讲述了他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清源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自幼在此处长大。我亲眼见到邻居家不到十岁的女童被卖给他人做陪房,也听闻去大户人家中做小厮的男孩被雇主活活打死,随便找个地方草草一埋。”

柳玉成的声音低哑。

“有年村里的庄稼收成不好,我和几个识字的好友去京城买了农书和农具,想要改进劳作的方法,但村民们拿到农具后没过两天就将它们转手卖了出去,用换来的银子饱餐一顿,又继续过穷困潦倒的生活。”

柳玉成握紧双拳,将指节攥得发白。

“我想让他们活得像个人,能够思考,明辨是非,而不是成为被人操纵的傀儡,任人驱使的牛马,浑浑噩噩地苟活于世。”

“说得倒是好听。”

陈暄猛地站起,由于他的动作幅度过大,椅子随着他起身的动作轰然倒地,发出一声巨响。

孟允抒发现,不知何时,陈暄已经是泪流满面。

他的声音饱含痛苦与愤怒。

“你将那些孩童从蒙昧中唤醒,可然后呢?让他们蒙受冤屈,遭遇不公?”陈暄拍着桌子大吼,“要像修远那般寒窗苦读十几载,终于出人头地却含冤而死,还是被你这样的替考者从金榜上生生挤掉,让那些纨绔子弟不费吹灰之力就加官进爵?”

面对他突如其来的质问,柳玉成没有防备,他惊恐万状地看向陈暄:“你在说什么?”

“我已经从贡院中找出了你的答卷,也找到方知瑜本人问过话。”许昭替陈暄作出回答,“柳先生,念及你的善举,我不想直接将你带走刑讯逼供。还请你主动将代替方知瑜参与科考之事、陈修远一案的内情如实道来。这样一来,给你的判罚或许还能轻些。”

听到许昭的话,柳玉成脸上的错愕逐渐消散。他没有反抗,只是平静地靠在椅背上。

柳玉成沉默良久,缓缓地说了一句话。

“这一天终于来了。”

他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般地看向许昭。

“许大人,我会将实情全部告知于你。”

许昭叫下属拿来笔墨纸砚,将其分发给除陈暄以外的三人,示意柳玉成开口。

他沉思片刻,像是在回忆事情的来龙去脉,寻找一个切入点。

“方知瑜的父亲是个富商,各位大人应当略有耳闻。只是方家虽有家财万贯,却无人在朝为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