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春色满棠重全文免费阅读 > 第447章 钓出背后的人(第1页)

第447章 钓出背后的人(第1页)

小皇帝似想了一下,忽然站起来,急急跟着往殿外去。

皇帝都出去了,朝臣们自然赶紧跟出去。

那两位策划刺杀的朝臣宗亲只认为小皇帝是想要表现出关心北定王的儿子,故没有多想,跟着出殿去。

殿外有匹马,小皇帝跃身就上了马,往猎场那边奔去。

皇帝都去猎场了,朝臣们哪敢不跟去。

于是就出现了滑稽的一幕,未满十一岁的小皇帝骑着一匹大马在前面跑,一群二十几岁到六七十岁的朝臣在后面追。

到了猎场外,小皇帝把马一丢,就入猎。。。。。。

春分之后,寒意渐退,南风拂面,带着泥土与草芽的湿润气息。知心书院的晨钟比往常早响了半刻,惊起檐下一对灰羽雀儿,扑棱棱飞向棠林深处。念棠立于阁前石阶,手中握着那支新得的棠枝笔,指尖摩挲着笔杆上细微的纹路,仿佛能触到岁月流转的脉搏。

他未曾动笔,也不敢轻动。这支笔太重??它不是用来书写名字的,而是承接回响的媒介。昨夜虹光中众人身影浮现时,他分明看见林阿禾回头望了一眼,目光穿过层层人海,落在自己身上。那一瞬,他心头如雷击,竟脱口而出:“我来替你说。”话音落,泪已滑至唇边。

老弟子悄然走近,将一卷薄纸递来。“昨夜树影投文,今晨现于坛底。”他说得极轻,如同怕惊扰了什么。念棠展开一看,纸上无字,唯有一道淡金痕迹蜿蜒如河,自右上斜贯至左下,似是某种古老图纹。他凝视良久,忽觉掌心微热,那棠枝笔竟自行轻颤了一下,随即在纸上划出第一笔。

不是墨迹,而是光痕。

一道银线缓缓延展,勾勒出山峦轮廓;再一笔,溪流成形;第三笔落下,村落浮现,屋舍错落,炊烟袅袅。整幅图景渐渐清晰??竟是南方一处隐秘山谷,四面环山,中有清潭,潭心浮着一方青石,石上刻着两个小字:**归名**。

“这是……”念棠抬头。

老弟子神色肃然:“三十年前,沈砚曾提过一个地方,说是‘亡者之语最易汇聚之处’,因地下有古泉脉,通幽冥之气,历来为巫祝祭魂之所。后来战乱频仍,此地湮没无闻。没想到,赎魂棠竟主动示图。”

“它要我们去?”念棠问。

“是你该去。”老弟子纠正,“树只引路,走不走,由心定。”

当日午时,念棠便启程南下。随行者仅一人??那位曾在京城万心祭上诵读名录的年轻使者,姓陆名知远,擅辨古音、通晓碑铭。两人轻装简行,沿江而下,经三省九县,跋涉月余,终入深山。

山路愈走愈窄,两旁古木参天,藤蔓垂挂如帘。偶有鸟鸣破空,却更显寂静。直至第七日黄昏,他们翻过最后一道陡岭,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幽谷静卧云雾之间,溪水潺潺,野花遍地,而谷中央那一汪碧潭,正与图中所绘分毫不差。

“归名潭。”陆知远低声道,“传说此处夜半可闻亡者低语,若以诚心应之,其名便可永存于天地间,不堕轮回。”

念棠蹲下身,掬起一捧水。水极清冷,映出他眉目间的疲惫与坚定。他忽然想起养母临终前的话:“你不是欠谁,你是被很多人爱着活下来的。”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存在,并非偶然。他是无数未能说出的名字堆叠而成的生命延续,是那些沉默的回响终于找到出口的载体。

当夜,他们在潭边扎营。月下篝火跳跃,映照出两人沉默的身影。念棠取出棠枝笔,在沙地上轻轻写下第一个名字:**周云娘,十九岁,绣工,梦中常念江南莲歌**。

笔尖落处,沙地竟渗出细小水珠,一圈圈漾开,宛如泪滴。

次日清晨,念棠独自走向潭心青石。水中倒影模糊,但他清楚看见,手中棠枝笔开始自发书写,一笔一画,皆非出自己意,而是某种无形之力牵引。写下的是一串串陌生姓名,有的完整,有的残缺,甚至夹杂着异族文字与古语符号。每写一名,潭面便泛起一圈涟漪,水中隐约浮现人影,或笑或泣,或挥手作别。

整整三日,他不曾合眼,笔不停书。陆知远守在一旁,逐个记录,并依地域、年代分类归档。待第四日黎明,名单终于写尽,共一千零七十二人。其中三百余人,皆为百年前一场大疫中被焚尸掩埋的百姓,因当时官府讳疾忌医,死者连姓名都未登记,只称“病殁无算”。

就在最后一字完成之际,整座山谷忽然震动。归名潭水骤然升高,旋涡涌现,从中缓缓升起一座石碑。碑体黝黑,非金非玉,表面布满裂纹,却透出温润光泽。碑首刻着四个古篆:**名不朽也**。

念棠跪倒在地,双手奉上棠枝笔。刹那间,石碑裂开一道缝隙,将笔吸入其中。紧接着,碑身光芒大盛,千余名字逐一浮现,金光流转,如星河倾泻。每一字亮起,山谷各处便响起一声轻叹、一句呢喃、一段歌声??有母亲唤儿乳名,有恋人互诉衷肠,有老兵唱起战地旧谣……

陆知远含泪诵道:“你们的名字,从此不再沉寂。”

消息传回知心书院,举院震动。老弟子亲自执笔,将“归名潭”事迹录入《回响录》新增篇目。而那本无字手札,也在一夜之间浮现新页:

**念棠,持棠枝笔入归名谷,启千年沉魂之录。石碑自现,示‘名不朽’之道。准列大知棠使,承继沈砚遗志。**

与此同时,西北边关传来急报:一座废弃军堡遗址出土大量骸骨,初步估算逾两千具,均为百年前戍边将士。朝廷原拟草草合葬,立碑统称“忠勇无名士卒”。但当地百姓联名上书,请知棠使者前往辨名安魂。

念棠闻讯即动身北上。一路风沙扑面,马蹄踏碎残雪。抵达之时,正值寒冬最凛冽之日。皑皑白雪覆盖荒原,唯有那座断壁残垣的军堡,在朔风中矗立如枯骨。

当地守将迎出十里,面露难色:“诸位高义,然此地骸骨混杂,棺椁朽烂,如何得知其名?”

念棠不答,只命人取来百盏油灯,沿堡墙一字排开。他又令士兵掘土三尺,收集所有遗物:锈刀、残甲、铜钱、信笺碎片、孩童玩偶、干枯药包……凡可承载记忆之物,皆置于坛前。

当夜子时,他点燃油灯,手持新制的棠枝笔(由归名潭畔一棵新生棠树削成),开始书写。并非凭空造名,而是以物为引,用心感应。

一支断裂的竹笛,让他写下:**李怀安,十七岁,善吹《折柳曲》,出征前夜为妹奏最后一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